新时代技术创新观的实践价值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最新诠释与呈现,同时也是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科技思想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的集中概述,更是中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顶层设计的具体展现,是中国未来科技良好发展的宏观指导纲领。其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坚持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致力于尽快尽好地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是对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21世纪以来,我国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正呈蒸蒸日上之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将目光聚焦于科学技术领域,究其原因,自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动力源。所以科学技术之流不可逆,更无法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潮流背景下,世界各国的领导层均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我国也不例外,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江泽民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到胡锦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充分地体现出每一代国家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发展这一领域的重视。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新一代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前几代领导人的科学技术核心发展理念,同时要求社会各行各业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从全球范围来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在今后发展科技的重要方向。这就从客观的外部环境上要求我国必须及时发展技术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当前,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紧要关头,错过了这次机遇,那就意味着历史将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点重演,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重申技术创新在不同领域当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
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给诸多行业提供了创新的方向和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应优先发展尖端科技,只有发展了、掌握了尖端科技,我们才能在世界技术创新层面发挥主导与引领作用。他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应该有一个全球视野,及时制定发展战略,对技术创新充满信心,并以原创理论和新发现而闻名世界。他还呼吁各方努力启动关键项目,以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正在奋力拼搏,从创新中寻求增长动力,并在科学技术方面强化整体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29]要强化科技力量,国家必须支持能够作出科研成果、能够发展创新能力、具备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培育促进创新的机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将研究与工业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来推动未来的技术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道: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创新,使人们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30]从各国技术创新的历史经验来看,实施技术的合理引进能够有效地提高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传播角色。部分基础性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已不足以反过来对科技发展产生足够的助推力,而真正能够产生作用的属于高精尖技术。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他国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所以,“起步晚,底子薄弱”就成了我国技术创新方面的历史基础。因此,这一领域的突破将会是我国科技发展在未来的主攻方向。具体来说,在工业发展方面,在发展一批新兴产业的同时,对传统老工业进行升级转型,例如加快在生态、新型信息技术等具体方面的创新,并在发展这些新兴行业的同时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农业方面,坚持增效并重、生产生态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将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并打造成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工集成化、经营信息化、总体环保法治化的现代化农业典范。在商业方面,以互联网发展为核心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电商经营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商业经营模式的一大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的特性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开展技术创新,将更智能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民生。作为指导性的思想,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绝不是泛泛而谈,或是一些空话、假话,相反的,是实实在在的真话与诚言。
第二,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具有指导意义。从历史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地区和专业领域上的竞争性。“若缺乏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后盾,自主创新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1],因此,打造一批创新型人才正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所在。而决定教育环境与教育方法的最根本因素则在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良莠决定了人才规模的大小,更决定了人才的整体质量。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应当是瞄准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能力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而各大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教育基地,应长期承担这份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尽快解决这个影响国民生计的最基本的也是关系国家命运的矛盾,我国走的是粗放型发展道路,表现在教育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则是采用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法。从实际效果来说这种粗放式人才教育模式对于填补彼时的国家人才需求缺口是有效的,在国家和社会的一些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的领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在高速发展之后,这样的模式明显是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该模式背后的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例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按常理而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应该是随之上升的,但实际的境况则是毕业生的专业质量逐年在下降。这种模式导致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矛盾。所谓结构性矛盾就是指只有小部分具备合格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可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而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则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于用人企业来讲,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而现实的境况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便出现了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境地。而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其必将给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带来阻碍性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一起实施,彼此配合。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实施:从政府角度出发,提供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与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又包含硬性要求和软性要求。所谓的硬性要求就是指教育的物质基础,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硬件设施,例如配套的科研实验设备。软性要求就是指和谐的科研文化、氛围,是一种人文情怀。对于各企业而言,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制定适用于企业更好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对于人才本身而言,要跳出传统的人才思维,主动学习新的知识,而非强制输入式的学习,以适应国家、社会对人才的新的需求。实际上,人才是一种动态性资源,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投资,一旦失去了对人才的持续投资,那人才的专业水准将会停留在某一相对固定的位置,停滞不前,也就不能胜任更高层次的科研任务,而培育新的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投入。从用人的角度来说,正是由于人才是动态性资源,一旦错失用人的最佳时机,人才的最大效用就会失去,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在现实生活之中已成为很普遍的事实,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待在家,一方面本身的专业水准不高,难以胜任用人单位要求,另一方面,对要求更低的普通工作又不满意。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对于促进并改善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有利于真正实现科技强国与加快实现中国梦。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是对我国当前科技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在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结构。然而在我国,虽然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是存在一系列不足和弊端:企业往往热衷于追逐短期利润或高额利润,而忽视或无视影响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投入,导致诸多方面缺乏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原始技术创新成果,缺乏基础性技术发明,缺乏支撑性工艺创新能力。其中高端芯片、基本硬件和软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是中国缺乏原始创新能力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他多次指出:我们国家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控制下的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的科技基础依然薄弱。[32]自2012年以来,他多次强调技术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目前,我们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的战略支持。
中国正处于世界竞赛弯道超车的关键时刻,这就需要我国的国家建设不断加速、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以稳固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策略选择显得十分必要。从历史来看,随着我国对技术创新发展的进一步投入,我国的科技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成果,例如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深海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载人航天等也已取得巨大成果;高铁运输、远程通信等一大批惠民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这些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国在全球科研领域中的地位。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在打造科技强国的战略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有利于真正实现科技强国之目标。习近平曾指出要贯彻并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也就是说,要将创新置于科技工作的核心地位,依靠创新来发展其他方面。同时,创新自信、创新治理体系、创新文化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其中,创新自信是一种态度,创新治理体系是一种手段,创新文化是一种外部环境。只有将这些元素完美融合,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所谓的中国梦就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当前进行的最伟大社会实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说,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技术创新摆在核心战略位置,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引擎,是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一助力。
回顾中国历史,正是由于古代中国拥有着当时为世人所惊叹的科技力量和先进的文化,古代中国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发展至近代,尤其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权力最高决策层的历史局限性,闭关锁国成为国策,使泱泱大国断绝了与世界相互交流的最佳时机,更是错过了矗立于世界科技大国、强国之列的最好时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始了增强综合国力的探索,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奋斗努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稳步向前,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技术创新的稳步推进。世纪之交,中国的综合国力位列世界前三,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代的中国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出了新的宏图。当然,历史的事实也再次证明了,技术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可以实现一个国家的梦想。所以,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助力。当然,技术创新并非那些专业的科技研究人员的专属,而是要在高精尖人才的带领下,全民参与。习近平就曾指出,在新时期,我们要敢为天下先,做科技发展的带头人,让中国再次引领世界的发展。所以,“中国梦”不是中国的梦,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属于世界的梦。故而创新也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全民共同参与的创新,全民形成一股合力,各行各业均积极配合,以汇每个人小的创新成国家大的创新。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资源集中在一个主要任务上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国之利器,依靠技术创新可以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当前,在国内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支撑。在国际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部署技术创新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的《工业复兴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日本的《科技创新综合战略》、俄罗斯的《2013—2020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等。在新一轮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我们必须获得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与优势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唯有遵循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找准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真正化解创新实践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才能稳步迈入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才能实现我们的科技强国梦。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5.
[4]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5]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10.
[6]习近平.技术和粮食一样要端自己的饭碗[N].新华网,2013-08-30.
[7]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6-57.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21.
[10]习近平.习近平指引科技创新路[N].新华网,2016-02-1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0,128.
[12]习近平论经济建设: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1):9-12.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敏锐把握世界科技与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
[14]习近平论经济建设: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1):9-1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2.
[16]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4.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6.
[1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2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21]易显飞,刘明.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与特征[J].理论界,2010(12):104-106.
[22]梅森.自然科学史[M].周煦良,全增嘏,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73.
[23]梅森.自然科学史[M].周煦良,全增嘏,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28.
[24]尤立群.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7.
[25]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42.
[26]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206-207.
[27]徐冠华.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2(5):1-12.
[28]让娜·帕朗-维亚尔.自然科学的哲学[M].张来举,葛仁雄,译.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3-10.
[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7.
[30]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7.
[3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3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