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述评

就以往国外价值哲学的研究而言,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价值哲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是主观主义价值论和客观主义价值论对峙并存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是主观价值论的统治时代。就国内价值哲学的研究而言,其主要从广义价值、实践论、自然本体论等方面阐明了价值的概念。以往研究为审视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价值哲学理论基础、思想观点与研究视角。

就技术创新的研究而言,其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技术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诸多学者基于自身视角从不同层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探讨以及概念的界定。从技术创新理论层面来看,技术创新研究过程中渗透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的增长;二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它主要是指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创新管理经验的有效积累。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基于价值哲学来探讨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观点、思想方法。目前学术界对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具体的研究,通过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提炼和对相关政策的归纳,进一步补充完善新时代技术创新思想。

价值哲学视域下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体现出了以下特点。其一,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学等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以效益为理论的前提预设,而忽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目的性价值。技术创新这种价值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价值危机和人文精神的迷失。其二,用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来审视乃至规约技术创新的价值困境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目前不多。对于技术创新,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的视角展开的研究较多,而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来审视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价值的主动性体现在价值的功能方面,价值的功能包括调节、教育、认识、评价命令、指导、激励、沟通预测等。如何发挥价值功能来规约技术创新实践也是可以尝试探讨的问题。

总之,以往研究为技术创新的价值哲学审视提供了较为厚实的研究基础。但从本著作选题视角来看,以往研究凸显了如下问题:一是基于价值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较少,基于价值哲学研究技术创新的也较为少见,这为本著作选题“预留”了一定研究空间;二是以往研究还未能将价值哲学“遭遇”的技术创新问题植入价值论史与技术创新史的历史视域来展开研究,其研究还可以从历史维度进行深入挖掘;三是以往哲学家、技术专家都是基于各自视角对价值哲学视域下的技术创新具体问题展开探讨,此种探讨还需要一个研究的“视域融合”,还需要阐明他们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打通他们思想之间的脉络,揭示他们思想之间一以贯之的理论内核。

【注释】

[1]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7):42.

[2]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5.

[3]夏保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52.

[4]魏屹东.科学史研究为什么从内史转向外史[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27-32,67.

[5]马来平.科学社会学诞生的历史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1-49.

[6]刘晓力.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J].哲学研究,2004(11):61-66.

[7]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2.

[8]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2-14.

[9]Lewis Mumford.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M].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INC,1934:325-326.

[10]Lewis Mumford.The Myth of Machine: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70:188-189.

[1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12]李克强.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6.

[1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14]“学习笔记”小组.解读“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发展篇[J].理论导报,2016(5):45-47.

[15]龚培河,万丽华.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宁夏社会科学,2008(5):47.

[16]陈焕随.略论创新发展的实践理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创新发展理念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6(6):91-94.

[17]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 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2013-05-16.

[18]曹玉山,刘春鹏.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J].理论学习,2015(12):61-65.

[19]陈万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J].学习月刊,2015(12):22.

[20]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31.

[21]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09-510.

[22]王千克.价值之探求[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49.

[23]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7.

[24]培里.兴趣价值学[M]//刘继选.价值和评论:现代英美价值论集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4.

[25]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91.

[26]罗素.宗教与科学[M].徐奕春,林国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7.

[27]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8.

[28]朱葆伟.机体与价值[M].吴国盛.自然哲学: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54.

[29]H Rolston.Are Values in Nature Subjective or Objective?[J].Environmental Ethics,1982,4(2):125-151.

[30]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47.

[31]A N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M].London:Cambridge Press,1929:340.

[32]马俊峰.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几个问题[M]//湖北大学哲学系.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8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5.

[33]张华夏.广义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4):25-37.

[34]王玉樑.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J].哲学原理,2003(2):71.

[35]邬焜,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

[36]邬焜,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80-281.

[3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张军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3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术创新统计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6.

[39]冯鹏志.论技术创新行动的环境变量与特征: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4):39-46.

[40]远德玉.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4-5.

[41]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51-55.

[42]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49-53.

[43]杨玲.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J].前沿,2014(8):4-6.

[44]周国辉.奏响科技创新时代强音: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讲话[J].党政研究,2014(5):119-123.

[45]刘芳君,张瑶.试析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

[46]徐东辉,凤悦.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13,44.

[47]张媛媛.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多重维度[J].学理论,2015(4):13-14.

[48]顾城卫,肖月.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梳理和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4):20-26.

[49]易显飞,苏东扬.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4.

[50]韩保江.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多元动力”:论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核与逻辑框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6):5-12.

[51]吴向媛,王磊.习近平科技思想刍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6-82.

[52]郭金明.习近平科技创新核心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119-123.

[53]黄群慧,李晓华.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观的重大突破[J].经济管理,2016(11):1-10.

[54]杨莉,贾文龙.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J].科学管理研究,2017(01):1-4.

[55]任文华,费艳颖,王越.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管理研究,2017(02):1-4.

[56]李磊.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02):15-23.

[57]张晓涛,郭蕊.在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指引下推进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科学管理研究,2018(01):26-29.

[58]郑伟.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赜[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81.

[59]高志前.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培训,2016(14):1-5.

[60]雷璟思.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学习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重要讲话的认识[J].现代企业,2016(07):7-9.

[61]白春礼.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5):448-452.

[62]白春礼.以“四个率先”引领科技强国建设[J].中国科技奖励,2017(1):6-7.

[63]穆永民.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科技创新[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2):37-41.

[64]黄涛,郭恺茗.习近平科技强国思想探略[J].科协论坛,2018(1):15-17.

[65]刘立.以非对称赶超战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重大时代意义[J].学术前沿,2016(16):60-69.

[66]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王朝晓,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15.

[67]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9.

[68]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1.

[69]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2.

[70]彭福扬,李芸.人文精神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M]//陈凡.技术与哲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291.

[71]赵迎欢,陈凡.论高技术伦理的本质及特征[M]//陈凡.技术与哲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45.

[72]潘建红.跨越科技与道德的鸿沟:当代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M]//陈凡.技术与哲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72-176.

[73]易显飞.人性化技术创新的价值本质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47-48.

[74]王前,刘文宇,李良敏.网络功能设计的伦理学反思[M]//陈凡.技术与哲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89-190.

[75]乔瑞金.科学进步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32.

[76]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43-244.

[77]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3.

[78]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及其对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92.

[79]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5.

[80]弗·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M].冯禹,向世陵,黎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17.

[8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8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4-127.

[8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84]王健.从科技理性的转变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5):5-9.

[85]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5.

[86]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19.

[87]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王文勇,吕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

[88]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王文勇,吕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