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技术创新观
俄国经历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后,针对技术创新与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列宁有过相当深刻的考量,他认为: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离不开科学,更离不开技术的应用。[25]基于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分析,列宁的技术创新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创新是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认为必须在技术创新成果之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劳动组织,只有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用跟以往资本主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分配,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方面,这场革命才可以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否也成为评判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取得完全胜利的主要条件。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之上,没有科学技术,便实现不了共产主义。
第二,技术革命会导致社会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劳动逐步代替了人力劳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期望又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一现实需求又将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先进的科学技术会让生产力更为先进,但若是生产关系没有相应地作出改变,生产关系便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从推动者沦为阻碍者,就像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一样,社会主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第三,提高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一观点由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其一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层面扫除文盲,其二则是要培养无产阶级的科技人才。为提高俄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列宁提出,所有人不论身份都要进行学习,这一号召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积极响应,同时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本国的教育产业,兴办了一大批学校,这也促进了扫盲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为了更好地建设共产主义俄国,只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素养是不够的,还需要无产阶级自己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因此列宁认为有必要集中全国的科技力量,大力培养本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他还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知识与实践相交叉。列宁的这一系列教育措施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为一个新兴的苏维埃俄国建立起了基本的教育和科学体系,对苏维埃俄国教育产业的发展、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以及后来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