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体制改革

(四)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已经开始技术创新体制改革。为了使技术创新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历届领导人对技术创新政策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形势的快速改变,许多新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新时代技术创新特别需要强调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目前,我国还存在技术创新体制与技术创新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发展规律不相适应、不尽符合的地方,还存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建设脱节的地方,还存在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效率不高的地方。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8],放手让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它的潜藏能量。[9]就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而言,他指出,“要把打破科技转化为经济的障碍作为重点,优化创新政策方面的援助,加强创新评价体系。要优先让经济形式转化出更多的科技相关的增长点,突破限制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可再生发展的桎梏,增强各类尖端和前沿创新科技的交叉布局”,“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技术创新”。[10]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优化和加强技术创新的操作层面设计,应该明确界定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链中的不同作用,政府也应该转变其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职能。

一是阐发了深化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就出现了科技成果很难转向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过程中有着太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和转化各个方面链接不够紧密。[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创新,同时也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成果。但是,随着技术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快,技术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社会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体制层面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比如,国家在夯实科学技术基础的同时对高精尖技术投入力度不够大,一些科学技术的应用性不强,在传统的社会生产中忽视技术的重要性等。国家倡导技术创新,通过各个渠道进行引导,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科研资源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人员社会地位不高以及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都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问题,打击了技术创新积极性,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进程。

二是提出了技术创新改革的任务及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事物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领域同时进行,改革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不断改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逐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问题的速度。[12]技术创新体制改革要从科技产出的源头入手,加大对技术创新科研机构以及核心产业的科研体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科研研发和管理体系,调整和优化技术创新科研整体布局,监督技术创新科研资金流向。本着立足本国、放眼全球、面向未来的总方针,优先从关键技术入手,促成研究所、院校、企业部门实现技术的协同创新。

三是提出了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13]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强调要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支持,给予中小型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我国技术创新的温床。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国有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针对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14]同时,要求国有企业要做好市场主体和国家主体的双向定位,明确企业在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使命。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一的部门和某一方面的创新具有局限性,要通过健全技术创新体制,把所有创新元素和主体都纳入整个系统中,才能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建成科技强国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把握技术创新方向,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的研究作为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跨越发展,推进科研布局调整优化和科技活动组织模式改革,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推进人才人事制度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推进与“五位一体”相适应的思想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推进科研院所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