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创新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学意义的创新概念。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及其取得的经济成果的原因不在于劳动力与资本,而在于创新。他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关键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在194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熊彼特强调了垄断对创新的重要影响。如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领域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就会受到越来越严重苛刻的抑制,那么,经济发展就会日趋停滞,日趋失去发展活力,资本主义的末日也就会如期而至。有学者对熊彼特提出的垄断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认为,第一,垄断在创新方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在于:一是垄断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手段,如专利、版权和商标等来阻止竞争者模仿;二是垄断者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有优势;三是垄断者有资金优势。其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超额利润使垄断者失去竞争压力,从而缺乏创新动力;二是垄断企业会因袭传统。第二,熊彼特的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它意味着,偏离完全竞争状态是创新的先决条件,但并非偏离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新。就经济学视域下的技术创新模型而言,有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施莫克乐的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拉动模型、克莱因的技术创新过程链环—回路模型等。这些模型体现了技术创新思想的完善和实现过程,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决策和创新资源分布状况,等等。[26]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内涵,主要有如下观点[27]:第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经济成长总是先由某一部门采用先进技术创新开始,一旦它的先进技术扩散到其他有关部门后,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时就有赖于新的部门采用新的技术创新,再度影响其他部门,带动经济增长。第二,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理论。他将创新概念用于社会结构的转变、新阶层的兴起、权力的更迭等制度经济问题的分析。他提出,在新工业国时期,技术管理知识最重要,所以权力归技术管理专家。第三,发展经济学。其认为发展中国家最缺乏的是有眼光,敢于冒风险、有组织能力的创新者。第四,制度创新经济学。其认为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经济学视角把技术创新界定为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等的一系列活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