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及其特征

(二)科学的本质及其特征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中国古代《中庸》中用“格物致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概念。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者福泽瑜吉首次使用“科学”一词。1893年,我国学者康有为首次引进“科学”一词,此后便在中国得到广泛采用。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苏联《哲学辞典》(1964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的概念体系”,“是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活动、‘精神生产’的形式”。法国的《百科全书》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英国《百科全书》(1964年版)认为,“科学根据它的本性总是在发展中的,不单单是一堆知识”,“是决不终止和永不满足的探索”。日本《世界大百科辞典》(1976年版)认为,“科学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是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现在还在继续积累的认识成果——知识的总体和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6]。总的来说,科学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关于科学的特征,贝尔纳把它概括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研究方法,一种知识的积累性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人们有关宇宙的信念和态度的形成最有影响力的力量。总的来说,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客观性和实证性。自然科学是对自然事物、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的真实的或客观的反映,必须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是真知,是不是反映客观真理,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2)逻辑性。科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它具有逻辑性,是一个由概念、定律、定理、学说和数学推理等构成的有条理的完备的知识体系。(3)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活动面对的是未知的或知之较少的世界,它又难以完全按预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而有其不确定性和强烈的探索性。科学的创造性体现在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揭示自然事物的新的属性和新的自然过程,提出新的观点和原理;二是运用新知识去创造物质文明的新成果。(4)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在未与物质生产结合之前,表现为物质生产的精神潜力,即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科学一旦应用于物质生产,便物化为直接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