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思之愈深,则愈惶恐。本书的探讨是技术创新面临现实价值困境的问题倒逼,也是价值哲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现实技术创新价值问题的必然回应。此种探讨必然要找准一个价值哲学的视角来“鸟瞰”技术创新。但是,越往里思索,我越是忐忑不安。其一,关于价值本质的探讨众说纷纭,有的从功利视角来解释,有的从德性视角来探讨,有的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视角来研究,有的认为价值根本就无所谓根基,而如“浮萍”般随主观兴趣之流水漂浮游荡。那么,价值哲学之价值到底作何指?若果价值之本质无法明示,那么,探讨技术创新的价值哲学视角也就会模糊。其二,关于技术创新的价值负载问题的探讨也莫衷一是。有的技术创新价值负载观点认为技术创新主体是负载着价值的,并基于此来论证技术创新的价值负载。但是,我们是否能将技术创新主体也理解为一种工具,一种达到他人目的的工具。如果技术创新主体仅仅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那么,它何尝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工具呢?还有的技术创新价值负载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带来了正面价值或负面价值,并基于此来证明技术创新是负载价值的。但是,如果将技术创新视为工具的话,它是无须对此种价值负责的,因为它只是按照物的自然规律运行,只是起到了一种价值传导的作用。因为无论是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都源起于控制技术创新的人类。其三,技术创新的价值中立或者价值负载是否成为价值规制它的必要条件。从技术创新的价值中立来看,技术创新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操控它的权力控制在人类手中,对其进行制约是可行的。从技术创新的价值负载来看,技术创新本身蕴含有价值目的与价值选择的权力或能力。如果主动权不是控制在人类手中,那么,对技术创新的控制就变得异常复杂了。因为技术创新演变成了一种具有自主性的“巨技术”。随着书稿的完成,以上问题在我脑海中越发凸显,甚至几番有放弃此书稿从头来过之心,无奈世事缠身,也深知从头再来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不过此等问题的“纠缠”,也是我在学术之道上奋力开拓的不竭动力。
本书是我与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易显飞教授的合著。自2008年考入长沙理工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攻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我涉足技术创新及其价值问题的研究已逾十载。后来虽由于攻读博士等原因研究主题不甚集中,但是关于价值论的思考与研究是一以贯之的。由于本书是基于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修改、增补而成的,在此由衷感谢易显飞教授在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立论、写作、修改乃至最后定稿过程中所倾注的心血。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另外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扬教授的诚挚关怀与悉心指点。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上我还得到了科技哲学团队的林慧岳教授、陈万球教授、赵玲玲教授、余乃忠教授、蒋显荣副教授等的中肯指点。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龙佳解教授对本书的第二章框架进行了指导,他通读全文并提出了详细修改意见。就本书的写作分工而言,本人执笔共计约14万字,易显飞教授执笔共计约6万字。由于跟随易老师探讨技术创新哲学相关问题多年,涉及的领域也较为繁杂,其中诸多思想都是两人相互碰撞的火花,部分研究成果难以区分彼此。
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对本书写作的大力支持。感谢长沙师范学院曹晓鲜校长、原主管科研的伍春辉副校长、现主管科研的皮军功副校长、原科研处彭蝶飞处长、现科研处周亮处长在科研方面给予我的支持与指导。感谢我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团队的同事,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员,个人学术的进步与良好的团队学术氛围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放包容的学术传统与长期的学术积累为本人开展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段振榜教授、蔡海棠教授、许四海教授、尹长海教授、周若清副教授、胡海燕副教授、周勇副教授、欧阳询副教授、周碧波博士、粟孟林博士、李京津博士、刘钊博士、李昭亮博士等,对我学术路上的鞭策与激励是我奋进之动力。妻子吴淑君为本书写作付出甚多,没有她的帮助,书稿还会迟延更多时日。
此外,本书主要观点是撰写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技术哲学、技术创新与科技政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所引用的学术观点均有注明文献来源,但在文献整理与写作过程中,也可能有遗漏,恳请同行理解与支持。由于成书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达之意,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备来日有再版机会及时修订。
本书是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9GG06)、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建设项目资助的成果之一。
黎昔柒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