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代表性观点
在国内当代,专门研究或其研究涉及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学者众多,这里仅选择李德顺、王玉樑和袁贵仁等几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者的观点进行阐述。
李德顺认为价值与价值关系这两个概念都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内容的概括,它们是人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与价值现象的反映。“价值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客观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在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具有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相一致、符合或接近与否的性质。”[70]此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或性质表现为肯定的趋势或性质就是正价值,反之,则是负价值。
李德顺认为价值是反映价值关系的实质的哲学概念。“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因此,‘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尺度。”[71]这里的价值概念是基于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论述而进行的总结与概括,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客体相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功用或功利性。
基于此种价值与价值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李德顺对“是”与“应该”或者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此种问题是“撇开”了具体现实,“仅仅”就抽象或逻辑方面而提出的问题。此种观点认为价值不能从事实中推导出来,进而认为价值与真理也是没有内在联系的孤立范畴。此种观点的特征是“片面形式”地进行概念解释,其将主客体关系仅仅归结为思想或意识关系,认为真理只是对事实的“主观”描述,而价值则是“主观”情感的流露。两者是“并行”的、互不相干的“主观形式”之间的关系。此种观点在论及真理时,承认事实的客观存在,而在论及价值时,却否认主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价值评价是一种纯精神或纯意识的“突生”现象。由此,此种观点将事实与价值关系置于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基础之上,其“不过是把价值主观化的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72]。
李德顺认为关于事实与价值的沟通或两者的统一,其统一方式在于“实践”的多种不同方式,其统一根据在于“主体——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将两者当作理论范畴的话,其根据在于“反映主客体关系的思维辩证法”。[73]他认为要解决“事实”推不出“价值”或“是”与“应该”问题首先是要澄清其由于过度抽象而造成的“表述混乱”,因为“是”与“应该”都省略了主词,如果加上主词,就成为以下六种形式:
“‘客体是什么’与‘客体应该怎样’; (1)
‘主体是什么’与‘主体应该怎样’; (2)
‘客体是什么’与‘主体应该怎样’; (3)
‘主体是什么’与‘客体应该怎样’; (4)
‘世界(主体与客体)是什么’与‘世界应该怎样’; (5)
‘世界是什么’与‘人(主体)应该怎样’。 (6)”[74]
以上六种形式的问题可简化或概括为“世界是什么”与“人(主体)应该怎样”这样一个问题。对此的回答有三种情况:一是基于“客体是什么”本身推不出“主体应该怎样”;二是基于“主体是什么”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主体应该怎样”;三是基于“世界是什么”到“人应该怎样”是从“主客体的关系是什么”到“主体应该怎样”的过渡。这种过渡在逻辑上是可能的。[75]
以上过渡能成立是与“是什么”中包含有或包含着“主体是什么”这一内在规律分不开的,即“人自己作为主体加入了这个推理过程,主体自己的规定性是推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因素”[76]。这里李德顺指出人的主体性或主体自身融入了推理过程,参加了推理过程,并构成了推理的内在因素与环节,由此,是与应该或事实与价值是内在统一的。此种统一也表现为实践中主客体、主客观、物质与精神、人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客观规律的统一性。换言之,事实与价值的一元论“是世界物质一元论的一个具体形式”[77]。
在《价值论》的第2版中,李德顺讨论了“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两者是统一的,其基础在于实践及其对实践的“完整”把握。在人类的劳动与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真理与价值正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的表现。人类历史已表明“在人类健康、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真理和价值之间不仅必须而且能够实现统一。事实上,正是通过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不断发展,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和未来的人类解放”[78]。
王玉樑在《价值哲学新探》一书中论及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里他主要通过对事实的概念分析来阐述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事实既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与认识论意义的概念,也有广义的概念与狭义的概念。事实在本体论意义上有广义的概念,即“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过程、关系、属性的总称”。其狭义的概念是指“作为实践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79]。基于此,王玉樑对事实与事实的知识进行了区分,事实是指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事实的知识是对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的陈述或反映,因此,事实的知识也称之为经验事实或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
王玉樑认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过程、关系和属性的总和,而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主客关系范畴。由此,就本体论意义而言,事实与价值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一,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是实体范畴,其包括关系范畴所指在内;而价值是关系范畴,不是实体范畴。其二,事实具有自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有不同效应,所以价值具有主观随意性。其三,事实强调客观存在;价值强调客体对主体的效应,[80]即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或意义。
而就认识论意义而言,王玉樑认为事实是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的陈述或反映;价值则是标明客观事物对人有何作用或影响。这里的事实是狭义的事实,是价值关系之外的关系,是价值哲学的特有规定。因此事实与价值的对立正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此种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主观否认的。价值与价值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它们也可称之为一种事实。这样,就表明了事实与价值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价值与事实的区别,而看不到二者的联系,不能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因为二者的对立是相对的,二者也有共同点,也有其联系”[81]。王玉樑认为,“价值是对事实而言,价值以事实为基础,同时价值又是对事实的超越。事实是实然。价值也是一种事实,即价值事实,从这一点上说,价值也是实然,但价值之所以区别于事实,从根本上说在于它是应然”[82]。
王玉樑进一步指出区分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的起点。如果将事实混同于价值或者将两者的区分绝对化,否认两者的内在关联,就会歪曲或阻碍价值哲学的发展。他基于辩证法探讨了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他讲道:“同一客观事物,它作为客观存在,本身既是一种事实;相对于一定主体来说,又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一分析充分说明,事实在一定条件(相对于一定主体)下可以推导出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应当’。因为价值内含着‘应当’。对主体有价值,就‘应当’维护它。事实与价值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83]
袁贵仁在2013年出版的《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一书中对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阐释。他认为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主客体是其基本要素。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基本关系。这三种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除此之外,还包括价值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基于自身需要掌握或占有客体,使客体服从自身的需要或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客体以其属性或规律满足或影响主体的具体需要。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就渗透着主体基于自己需要对客体的选择、评价关系,或者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此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84]。基于此,袁贵仁进一步阐释了哲学意义或哲学范畴的价值的内涵。价值就是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上述价值关系也表现为意义关系。这里积极的意义也称之为正价值,而消极的意义称之为负价值。
这里的价值关系不局限于功利关系,因此与马克思从经济学视角对使用价值的界定不同。这里的价值不仅包含功用、功利关系,还包含道德价值关系、审美价值关系等。当然,这几种关系中,功用、功利关系是“首要的”基本价值关系。
价值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而非某种实体。因为价值离不开人与人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由此,价值既不能单纯归结为客体,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主体。但是,价值是客观的,“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它的构成要素——主体及其社会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是客观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客观的,亦即它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85]。这样,作为客观存在的价值,是人们反映、评价的对象,并通过人们的评价而被揭示出来。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对象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是基于对象事实的。
袁贵仁认为,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都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两者在人类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在对对象的认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其特性,还要认识其对自身或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只有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完整认识,并将其结合起来理解,才可能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把握。
另外,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不论何种科学认识都不仅是止步于对事实的描述与确认,而是终究将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嵌入其中。而且,价值认识是依赖于事实认识的,要基于事实认识才能达到价值认识。“人们要想获得关于对象的正确的价值认识,就必须具备关于客体的丰富的科学认识和对主体需要的正确反映。没有这两个前提,价值认识就无法进行。”[86]价值认识属于认识范畴,但超出了一般的认识,其是比事实认识更为深入、更为重要的认识层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事实认识起到了理论渗透或引导作用。
【注释】
[1]黎昔柒.论马克思经济批判的价值介入研究方式[D].长沙:湖南大学,2015.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
[3]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54.
[4]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55.
[5]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98.
[6]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8.
[7]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0.
[8]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9.
[9]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
[1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
[1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
[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
[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
[14]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2.
[1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4.
[16]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
[17]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6.
[18]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9.
[19]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1.
[20]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6.
[2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7.
[2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曾聪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1-102.
[23]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5.
[24]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6.
[25]R M Hare.The Language of Moral[M].London:Oxford clarendon press,1952:155.
[26]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0-221.
[27]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2-225.
[28]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6-229.
[29]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0-231.
[30]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8.
[3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一卷[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8.
[32]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17.
[33]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34]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6.
[35]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43.
[3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
[37]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0-231.
[3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3.
[39]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1.
[40]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07.
[41]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09.
[42]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10.
[43]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16.
[44]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21.
[45]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22.
[46]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24.
[47]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26.
[48]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M].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
[49]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M].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
[50]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M].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29.
[51]威尔逊.论人的天性[M].林和生,吴福临,王作虹,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4.
[52]威尔逊.论人的天性[M].林和生,吴福临,王作虹,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5.
[53]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86.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56]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5-56.
[57]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4.
[58]古希腊神话中的“魔鬼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喻指不考虑客观规律、强制推行人为法则的做法,是僵化原则或僵化思维的代名词,把一切问题强行纳入一种单一视角。
[59]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5.
[60]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2-68.
[61]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73.
[6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7.
[63]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1.
[64]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5.
[65]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0.
[66]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9.
[67]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0.
[68]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6.
[69]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38.
[70]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07-108.
[71]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08.
[72]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65.
[7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59.
[74]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66.
[75]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67-368.
[76]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69.
[77]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70.
[78]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8.
[79]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4.
[80]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5.
[81]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6.
[82]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
[83]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1.
[84]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4.
[85]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7.
[86]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