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性

(二)实践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经过人们反复实践而得出来的结论。整个人类活动与不断发展的技术创新实践紧密相连。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首先作为客观的物质活动的实践,它的要素、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技术创新并不是靠说出来的,也不是靠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就可以出现,它不是没有任何积累就可以出现的,它需要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政治体系,更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创新首先靠的是人才,因此要进行人才培育方式的创新,要求上到国家政府大政方针的制定,再到学校的专业教育,小到每个公民的自我学习,都要扎实推进,以充分的自觉能动性真正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如此才能实现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活动。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技术发展的历史展现。石器时代人们能磨制石器,然后慢慢有人发现了锻造青铜的方法,后来人们开始拥有了铁器工具,近代以来,随着蒸汽机、发电机的发明,人类社会步入了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到了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汇聚技术等极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是由科学技术的突破、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推动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越来越快,技术创新发展也日益加快,从人造卫星到核导弹、潜艇,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他们都在夜以继日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也提出“改革开放”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使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指出,先进生产力的显著代表就是科学技术,他论述了“人才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胡锦涛同志根据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提出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于中国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也是党中央为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采取的历史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