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与刚性消解机制的内在关联
技术创新价值的柔性规约机制与技术创新价值的刚性规约机制都是技术创新的规约机制,都是为达到技术创新主体的目的而运用的手段与工具。从其内容来看,技术创新价值的柔性规约机制与技术创新价值的刚性规约机制紧密结合,在运用刚性规约机制的时候要辅以柔性的规约机制,柔性的规约机制是刚性规约机制的基础,而刚性的规约机制是柔性规约机制的保证。技术创新价值的柔性规约机制与技术创新价值的刚性规约机制只是大体的区分,而不是绝对的分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和渗透,并且共同构成技术创新的价值规约机制。关于技术创新具体的价值规约机制,笔者从慎独与归思、教育与宣传、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三个方面论述了技术创新的柔性规约机制,并从技术创新规章制度的规制、技术创新的组织控制、技术创新的政策规制、技术创新的法律控制四个方面论述了技术创新的刚性规约机制。实际上,技术创新的具体规约机制远不止这些,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是并集的关系而是交集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技术创新价值规约体系(这个体系并非完善的)。这个体系在规制技术创新实践的同时,又促进技术创新健康合理地发展。从技术创新柔性规约机制与刚性规约机制的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让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为了让人类社会更便捷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注释】
[1]戴维·埃伦费德.人道主义的僭妄[M].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76.
[2]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1997(3):45-53.
[3]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4]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19.
[5]张黎夫.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中的伦理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22-24.
[6]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J].新视野,2000(1):34-38.
[7]Hans 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M].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84:96.
[8]郭冲辰,陈凡,樊春华.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37.
[9]慎独:《中庸》中指君子不能须臾离开的活动;《大学》中是指立足诚意,强调不自欺;刘宗周认为慎独不仅是一种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而且可融摄心性学诸义,主张本体与功夫的统一。
[10]归思:从善恶杂出的经验意识中提挈出超经验的主宰之意,以使所发之念都是善的。
[11]易显飞.人性化技术创新的价值本质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47.
[12]梅汝莉,李生荣.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88-89.
[13]杨怀中.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4-118.
[14]刘大椿,等.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2.
[15]杨怀中.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0.
[16]王丹红.布劳德海德:大学创新要从保护好奇心开始[N].科学时报,2006-07-18.
[17]郭济兴.现代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J].经济经纬,2003(4):76-79.
[18]朱亚宗,王新荣.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44-50.
[19]王前.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34.
[20]John H Sherian,Lew Platt.Creat a Culture for Innovation[J].Industry Week,1994(12):26-30.
[21]吕源,徐二明.公司创业力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3):34-40.
[22]Jill Chopyak,Peter Levesque.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 making:trends for the future[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155-166.
[23]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陆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24]李三虎,赵万里.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科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27.
[25]R C Hoffman,W H Hegarty.Top management influences on innovation:effects of exec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cul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3:549-574.
[26]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25.
[2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
[28]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0(12):10-11.
[29]张扬.科学、技术与社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77.
[30]娄成武.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190-192.
[31]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1.
[32]林慧岳.论科技政策的体系结构和决策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0):24-28.
[33]赵修卫.现代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四个特点[J].科学学研究,2006(06):895-900.
[34]李侠,邢润川.浅谈科技政策失灵现象[J].科学学研究,2001(2):37-42.
[35]杜宝贵,孙萍.论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路径重构[J].科学管理研究,2006(6):52-54.
[36]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
[37]刘凤朝,孙玉涛.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和建议:基于我国298项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