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Value杂志读者见面会上,两位读者因《股票作手回忆录》发生争执,其中一位可能已在股市中待了不少日子的先生激赏《股票作手回忆录》,另一位则是信奉价值投资的年轻人,他反驳道:“这本书宣扬的是投机,与价值投资格格不入。”我见他们争得面红耳赤,也就不便插嘴了。还有一次,一位对巴菲特著作颇有研究的朋友很奇怪地问我为什么把艾略特的波浪理论的书也放入投资经典的推荐书目中,他的口气带着疑惑,好像有些不以为然。我只是笑笑,没有作答。

其实,我很想说的是不能教条地看待投资(包括价值投资)。以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为例,我是从来不数浪的,认为该理论是马后炮,事后什么都说得通,但事前却难以预测。这就好比某乡间出了一个伟人,然后再望那高山的形状,怎么就像他哩。但艾略特的波浪理论富有哲理,它告诉人们,大趋势即便向上,也会进两步退一步。另外,波浪理论是不少人看待股市的一种方式,你可以不赞同它,但你应该了解它,然后就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了。

而《股票作手回忆录》比波浪理论更为复杂,它不是一本投机教科书,也不仅仅是一本投机大师的言行录,而是反映股市生态的经典。这就好比,茅盾的《子夜》是一本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创作的小说,而《红楼梦》就更为复杂,它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古典主义的和象征主义的,等等。

当然,我没有把《股票作手回忆录》比作《红楼梦》的意思,两本书的艺术成就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要做比较的话,《股票作手回忆录》让人想起《福尔摩斯探案集》,而且,我认为作者埃德文·拉斐尔是在有意识地模仿这本书,也就是说,把自己比作华生,股票作手则是福尔摩斯。

我在这里不讨论《股票作手回忆录》的文体风格,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琢磨。我想说的是,主人公劳伦斯·利文斯顿确实有一个真实的原型——杰西·利维摩尔,尽管利文斯顿是一个投机高手,但拉斐尔不是一位简单的记叙者,他是位创造者,就像柯南·道尔创造了福尔摩斯。换句话说,几百年的股市中不乏与利维摩尔相似乃至更为高明的股票作手,前者却因拉斐尔而不朽。

拉斐尔在书中也做了暗示,他在开头专门写了一段有关采访技巧的说明,我相信一般人都会忽略它,因为它与投机和投资都无关,我自己就是“如是我闻”栏目的记者,深知哪怕是让利维摩尔滔滔不绝地耳提面命,一般人整理出来的东西也不及《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万一。这也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魅力所在。后来也有人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侦探小说,但都没有前者那种人生与智慧的气氛,所以也只有《福尔摩斯探案集》能够经常与一些文学经典相提并论。

读者都喜欢寻找书中的原型,福尔摩斯的一个被猜测的原型竟是玩世不恭、机智异常的英国作家王尔德,他后来因同性恋受审。一个大侦探竟然可以是一位大作家,可见福尔摩斯在人们心目中早已不是一位专家了。我们读福尔摩斯,没有几个人是想做侦探的,我也没有听到或看到有人读了福尔摩斯后便去做侦探的传闻,作者柯南·道尔是不是侦探并不重要。而《股票作手回忆录》就不同了,人们是冲着能否学两招赚钱术来的,拉斐尔只不过是个财经记者,又没有做过大投机的经历,凭什么相信他?拉斐尔早先写过财经小说,一定知道此中的奥秘,所以他在完成这本书的一年后,把它献给了杰西·利维摩尔。于是,《股票作手回忆录》身价大增,利维摩尔一跃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投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