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世纪70年代?

回到20世纪70年代?

2008年10月17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巴菲特的《购买美国,算我一个》,值得倾听。

巴菲特声称要用个人账户购买美国股票,“如果股价继续保持吸引力,我个人的除伯克希尔以外的净值将很快100%地转变为美国股票”。过去,巴菲特有90%的财产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上,现在大多捐献了,这儿的“个人账户”是指他其余的10%左右的资产吧。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还是一以贯之。第一点是人弃我取,在恐慌的时候用打折的价格买好股票。“一个简单的法则指导着我的行为: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非常肯定的是,恐惧现在正在到处传播,慑住了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投资人。需要明确的是,投资人的确应该对那些高杠杆的公司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企业保持一份警惕,但是没有必要对这个国家中许多稳健公司的长期前景怀有恐惧。就像他们以往经历的那样,这些企业肯定会遭受盈利上的波动,但5年、10年或20年以后,绝大多数大型公司将创出新的盈利高峰。”

这就像伯克希尔公司刚刚通过优先股形式买入的高盛与通用电器,久经考验,属硕果仅存者。投资者也在中国寻找这类企业,但争议很大。中国的市场经济历史太短,大多属于成长型公司,兴亡可能皆匆匆吧。

第二点,巴菲特强调股市先于经济到达谷底。“让我澄清一点:我并不能预测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向。我对股票市场在1个月或1年后会更高还是更低没有一丁点的想法。但是,很可能基本上会是这样,在人们的情绪或经济好转以前,股市已经走高了。因此,如果你痴等知更鸟的叫声,春天将会过去。”

在大萧条时期,道指在1932年7月8日创下了最低点——41点。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但那时股市早已反弹了30%。再回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即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两线上诸事不利的时候,市场创出底部的时间是1942年4月,也是在同盟国的命运转变之前。同样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购买股票的最佳时间就是在通胀肆虐和经济下滑的时候。

第三点,巴菲特认为未来的10年里,好公司的股权的收益一定好于现在。“今天那些手持现金等价物的人会感到很安心。他们不该如此,他们所选择的这个糟糕的长期资产,几乎没有任何的回报,其价值也注定会贬值。政府为减缓当前危机所实施的政策有可能会引发通胀,并导致现金的实际价值加速下滑。”

“在未来的10年里,股权的表现几乎可以确定无疑地超过现金,甚至是大幅超越。那些现在紧攥现金的投资人是在打赌他们有能力在未来择机转换现金。但在等待好消息所带来的安心感的同时,他们忘记了维恩·格雷斯基的忠告:‘我总是滑向冰球将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现在所在的位置。’”

西方各国央行为了拯救此次金融危机,已出手几千亿的美元、英镑和欧元,这得多印票子,中长期的通胀恐难以避免。

最后,巴菲特再次表示自己出言谨慎:“我不喜欢对股票市场发表意见,并再次重申,我对市场的短期行为没有任何想法。不过,我会效仿一家餐馆的广告语,这家餐馆坐落在空置的银行大楼里,上写:‘让你的嘴巴和你的金钱同处一室。’今天,我的嘴巴和我的资本都在说‘股权’。”

也许是因为出言谨慎,巴菲特没说他现在与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的境遇何其相似乃尔。巴菲特1969年在美国股市高峰中解散了合伙人基金,又于1973年的跌势中入市,股市在1974年再次大跌后才见底,然后在1975年和1976年反弹,1973~1976年标普500指数的涨跌幅分别是-14.8%、-26.4%、37.2%和23.6%。当时西方国家都差不多,英国股市波动更为剧烈,1973年跌了40%左右,只有1920年可以相提并论。接着的1974年和1975年创下了英国股市百年的纪录,分别是最低和最高涨跌幅,-57%和97%。

如果我们目前和今后的处境与70年代的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看看由伦敦商学院几位教授长达14年的研究成果《投资收益百年史》中的数据,还是很有意思的。

20世纪政经形势动荡不宁,像俄国、阿根廷、中国和波兰股市都在某个时间终止或价值完全丧失,但最主要的由英国、美国、瑞士、瑞典、荷兰、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丹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历年数据还是基本完整的。《投资收益百年史》中对这些国家的20世纪股票收益率(经通货膨胀调整)比通常的统计“低估”2个百分点,却仍跑过长债与短债的收益率,最高的6个国家是瑞典(8.2%)、澳大利亚(7.6%)、美国(6.9%)、加拿大(6.4%)、荷兰(6.0%)和英国(5.9%)。最低的三国是日本(4.2%)、法国(4%)和意大利(2.7%)。

有了百年的收益率参考坐标,再看看70年代这十年的实际收益率。美国70年代的实际收益率是-0.7%,仅20年代是负值,比它差,为-2.5%,美国最繁荣的50年代的收益率高达15.7%,比30年代的14.9%还高,80年代和90年代则是11.0%和14.2%,但考虑到70年代如此之差,后两个10年真是好时光。英国的70年代股票收益率是-1.4%,与20年代的-1.4%并驾齐驱,其他国家70年代表现都一般般,与英美差不离,最差的意大利竟然大跌11.7%,日本涨了3.4%,最好。

关键是熬过70年代这十年,后来的20年收益率都比较好。巴菲特可能是例外,1973年和1974年的绝对收益率只有4.7%和5.5%(相对收益率仍是强劲),但后面的几年都不错,即便1977年标普500又下跌7.4%,伯克希尔仍上涨了31.9%。在1973年,巴菲特确实以极低的价格买到了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好公司,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飞跃的基础。

问题是,你能否在中国找到穿越重重迷雾、仍能在下个经济周期胜出的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