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成长速度才合适

什么成长速度才合适

很多年前,中国股市兴起成长股热,我们经常采访一些当时的优秀成长股公司。当公司的老总说是每年利润增长30%,我们会很失望;他们回答是50%,我们点点头,算是尚可吧;只有他们推出100%的预期,我们才兴奋些。

接着2001年的熊市来了,这些信心满满的承诺当然报废,有的还被发现业绩造假。自己觉悟后,真是很傻很天真啊。我一直想问那些老总,当年你们是不是在偷着乐哩。

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到底怎样算正常?从1957~2003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前五位年收益表现最佳的“幸存者”的平均每股年利润增长率,分别是14.75%(菲利普·莫里斯公司)、12.38%(雅培实验室)、11.59%(百时美施贵宝公司)、10.44%(小脚趾圈公司)和12.16%(辉瑞公司)。排名第六名的可口可乐才11.22%。标准普尔500前20家最佳“幸存者”在这46年间,每股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为9.70%,整个指数的平均值则是6.08%。

于是我心中有谱了,哪怕一家中国好公司,只要它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在今后30年里,每年能达到平均利润率增长15%就是奇迹了。

2006年,中国大牛市来了,上市公司利润也开始疯涨,到了2007年前三季度,包括金融股在内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67.5%,剔除盈利极好的金融公司,增长高达57.6%。

到了这个地步,我心中的锚起作用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动荡,我知道中国的经济景气度迟早会下降,整体公司利润下滑不可避免,及至政府加速调控,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在2008年1月彻底抛空了股票。

2008年年初,大部分机构预测,今年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仍能增长30%左右。我当时就不信,因为他们的预测基础无非是将去年的数字打个五折或四折而已。半年过去了,一些机构已改口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增长15%左右了。

那么明后年呢?乐观的估计是几乎不增长,悲观的想法可能是负增长。我知道许多人一定不相信,因为他们的心里没定标准——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所说的“锚”与我不一样。

关于“锚”的解释很简单,同样一盆温水,你的手若刚在热水中浸泡过,会认为它较冷,而刚在冷水里泡过,会觉得它热些。你在高速公路开车时速120公里/小时,下了道口,开100公里/小时,也觉得慢;你刚堵完车,开上高架,80公里/小时,却感觉飞快。

回到股市。我身边不少朋友,在2007年上证指数上涨不到3000点,就惊慌不安,上了3000点,早就清仓啦。可2008年股指从6000多点跌回3500点,他们毫不惧怕,高喊已进入估值合理区域了,应该战略性建仓啦。我直言相告,2007年形势一片大好,你们谨小慎微,今年凄凄惨惨,你们却勇猛精进。就因为股指跌多了?若2007年政府银根再放松点,股指上涨到8000点乃至10000点,你们认为5000点以上也是合理的?

最后就是中国宏观经济。在这方面,我是外行,但仍可以利用常识判断基本是非。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是11.9%,大家知道是很高,但高到什么程度?不少专家觉得GDP若在10%以下就出了问题,明后年真到8%,天就塌下来了。我觉得这么大的经济体今后以8%的增长速度上升,并不慢啊,至少不会引发大萧条吧(如果一直“大跃进”,倒有可能)。

我手上有本英国安格斯·麦迪森的名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他应用标准的OECD核算技巧估计1978~2003年的中国GDP年增长率是7.9%,慢于中国官方的数据9.6%。但这不是重点,麦迪森采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货币转换(而非市场汇率的方法),指出中国2003年的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4%或日本的2倍以上。从2003年起,中国GDP只要以4.98%的速度增长,在2015年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到2030年经济总量相当于世界GDP的1/4,人均收入相当于西欧在1990年的水平。麦迪森估计2003~2030年,全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是3.23%,与1990~2003年的3.21%差不多,美国是2.56%,比中国快的只有印度,是5.68%,但到2030年,印度的GDP也只占世界的10.4%,如果按国家统计局的“高估”预测,中国的GDP年增长速度也就在6%左右吧。

一些人可能很难理解GDP经济增长率每年相差个2%意味着什么。我们退到200年前的1820年,当时的中国、印度与欧洲分别占世界GDP的32.9%、16.0%和26.6%,而美国只占1.8%。但130年后的1952年,美国占27.5%,只比29.3%的欧洲少些,为什么?这130年间,美国的GDP平均增长率是3.76%,比全世界的平均速度1.64%“只”多了2个百分点,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是0.22%,占世界GDP的百分比便从32.9%暴跌至5.2%。

我们对几何级增长缺乏直观感,更不能内化为一种判断的能力,可能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需要该能力有关。在远古,周围的老虎在几十年中一般不会从1000只暴增至10万只,人们也就没必要预测与研究,但这种能力在今天的经济管理与投资中确实重要。巴菲特一直说自己管理资产有天赋,其中的一份天才就是可以“透视”什么速度是正常的,什么速度是不正常的。比如,1999年巴菲特就在美国《财富》杂志上著文,认为1982~1999年的美国17年大牛市不会在今后的17年内重演,并以前面的17年(1965~1981年)的道琼斯指数在1000点原地踏步为例,论证这个预见。当时美国的投资人士正沐浴在泡沫中,展望未来10年道指3万点哩。10年快过去了,道指竟然真的就是在1万点左右徘徊,这时我们才发现有些事情是避免不了的,不管有人认为这是多么的不应该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