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不妨来看看IPO的另类奇迹。19世纪出现过一本很经典的关于大众狂热与泡沫的书《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内地也有不同版本的译文。看过此书的读者一定会记住许多好笑的IPO项目,最滑稽的一个新股是“公司承担了一项伟大的任务,不过没有人知道这项任务到底是什么”,哈哈,它是对投资者保密呢,还是子虚乌有?招股书发行的第二天清晨,发行人就卖掉了1000多份股票,筹集到2000英镑资金,当天晚上离开英国去了欧洲大陆,从此后再无音讯。

再来看看很经典的IPO闹剧,我看了西格尔的介绍,才知科网泡沫时有更为可笑的故事。2003年3月初,有一家名为Net J.com公司的股票交易十分活跃,它的近1200万份股票在市场上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流通,市值因此达2400万美元。西格尔发现,Net J.com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档案中是这样描述的:“这家公司目前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经营活动,自成立以来也没有从经营活动中获取过收入”,而且资产负债表上的亏损累计达到132671美元。Net J.com是否具有壳价值呢?西格尔的回答是:

但是“反向收购”的潜在可能性能够价值2500万美元吗?浏览一下这家公司的档案就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该公司自己的文件上写道:“其他一些更优秀的上市公司也在寻求收购或商业联合,这些公司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是更有吸引力的收购候选公司。”此外,“这家公司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从其他‘反向收购’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该公司并没有充足的资金,也不能提供资本形成动机,它的股份持有人数量不足以使收购目标达到纳斯达克的标准。”证券交易委员会文档中的另一句话足以让所有的潜在投资者不安:“和其他‘上市壳公司’相比,这家公司在管理上并不出众,缺少使自己具备更强吸引力的竞争力。”Net J.com价值的唯一来源“完全依赖于”其管理层是否能够使公司成为“合适的收购或兼并候选”,然而就在下一段中,这家公司表示,“管理层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公司经营上”,此外,管理层“并不急于找到一个商业伙伴”。如果上述这一切还不足以挫败投资者的信心,那么还有更糟的消息:Net J.com正因为涉嫌捏造兼并伙伴而接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

这可吓住了投资者吧。然而,就在2000年3月9日,Net J.com说自己找到了合作伙伴,股价马上大涨,3月24日达到每股7.44美元,市值达8000万美元。经过两次兼并“失败”的消息,加上市场泡沫崩溃,最后Net J.com股价跌到1美分,不过这次公司还真的重组了,成了一家名为Zoolink的互联网服务商,到2004年4月,新公司的市值只有9.8万美元,比巅峰时期下降了99.8%。

西格尔嘲笑道,当代美国人要比18世纪的英国人更为愚蠢,毕竟,那时的骗子还号称拥有丰厚利润的“秘密”项目,让人憧憬;Net J.com明确表示自己没有经营项目和收入,还因捏造不存在的兼并伙伴受到政府的调查,投资人照样耗费了数千万美元去买它的股票,真是又疯又蠢又瞎。

如果今不如昔,新加入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股票表现落后于该指数的原始股,IPO的股票表现也不及由一系列老股票所组合的投资组合,那么,当初“新的”为什么要被创造出来呢?

西格尔的答案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对于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投资银行家来说,新公司能够为自己创造巨大的利润。

21世纪初的美国电信行业成了毁灭投资者价值最恶劣的行业,然而创建者和风险投资家获利的例子不胜枚举:环球电信公司1998年8月以每股9.5美元公开上市,此后一个月里股价上升到64美元,在其鼎盛的2002年2月,公司的市值达470亿美元,到两年后的2004年1月,公司破产。然而,公司的创建者和董事会主席加里·温尼克以及其他管理者均全身而退,在公司股价暴跌前,温尼克卖出了近7.5亿美元的股票,董事会的另外6名成员(从CFO到副总裁)卖出了价值5.8亿美元的股票。相比之下,风投家在环球电信上赚得更猛,其中两家分别以4100万美元和4000万美元的初始投资变成了17亿美元和16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电信业的内部人士在泡沫期间通过股票交易获取的现金数额超过142亿美元,风投家至少卖出了价值40亿美元的股票。

当然,投资银行也是IPO热潮的大赢家,投行的佣金是新股票发行总值的7%。1997~2000年,美国有超过1500家公司上市,融资3000亿美元,按华尔街的佣金水准,投行收取了210亿美元。佣金只是投行赚取利益的可见部分,投行家还可以把这些炙手可热的股票分配给他最青睐的客户、朋友和亲属,然后获得市场价格与发行价格之间的高额差价。西格尔估计,1997~2000年间大约有2000亿美元的利润转移到投行家的关系户那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