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陈进贤(新加坡)

国投瑞银:陈进贤(新加坡)

我们采访了陈进贤两次,一次是2006年年底,另一次是2007年的5月。后一次的效果更好,陈进贤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突飞猛进,让人惊讶。

初次接触陈进贤,他乐呵呵的样子,一脸和气,按建红的说法,像一尊“石佛”。

陈进贤很早就进入了亚太新兴市场,他的经验是一笔财富。比如,中国内地投资者对“政策市”比较感冒,但陈进贤早年在泰国等地市场就领教过政策的厉害。要投资新兴市场,就必须把政策因素作为重要变量考虑进去。他对我们分析了一套政策在中国股市可能出台的时间和空间,确实很“本土化”。

陈进贤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那段经历颇值得曾经是看客的内地投资者玩味,毕竟这是几十年一见的事。当时,起先大家感到不妙,要减仓,但市场很快被打至跌停,几乎所有的同行只能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等到市场终于反弹,陈进贤所在的投资团队赶紧把所有的股票抛完,绝不心存侥幸,避免了紧接而来的市场崩溃;而最后市场接近底部时,他们又敢于买入那些蓝筹股和行业龙头股,表现还算不错。

陈进贤也总结了几条经验教训。例如,由于恐慌,他们过快地卖出了一些不该卖的优质蓝筹股,蓝筹股在股市大跌时是最易抛的,但也是最不应该抛的。最应抛的是小盘股,它们的流动性很差,不过还是要想法抛。因为事后看,留住抗跌性好的蓝筹股会更好。

又如,股市崩溃时是不存在什么合理价格的,明智的投资者应该在人们还犹豫不决的时候抛出股票,还要有胆量在股价跌掉很多、别人都不敢买的时候把自己看好的股票再买回来,平衡地把握坚持和灵活的尺度。

陈进贤坦言,如果是严格的价值投资者,他可能不会看好当时上证指数4000点时的市场,简单地说,严格的价值投资者在市场平均市盈率超过30倍以上时就很谨慎。巴菲特是一个战略投资家,如果让他在中国内地投资的话,他也不会在当时的A股市场上操作。巴菲特会去做项目投资,或许,他还会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和资产注入,他不会买进企业后简单放着。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基金经理人,陈进贤认为要摸准牛市夸张的脾性,就要放开手脚估值。一般而言,研究员比较保守,喜欢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季报来不断调高自己的预测,而陈进贤要求他们的估值一步到位,要知道估值的上限是多少,这有利于决策。

当问到陈进贤如果他是私募投资者,可以自由支配资金,在内地会做什么?他回答是会把钱放在商业地产上,去买楼,买好楼,尤其是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好楼。如果他有更多的钱,会用一部分钱去建一幢好的大楼,另一部分做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