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成了超级唯心主义者

地球人都成了超级唯心主义者

2009年的一天我与朋友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地球人(主要是经济学家、政客、投资人)大多认为最迟到2010年通胀一定会来,包括谢国忠先生也认为2010年通胀肯定会来,政府因此会加息或调控,打压资本市场。通胀还有一种特例是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胀不止(全球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但从股市到石油到金属原料等大宗商品的全球走势看,大家已基本排除了滞胀的可能性,而是冲着经济起飞型的通胀去了。

朋友提醒我:“你见到哪一次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预测成功的案例吗?”

1998年,《上海证券报》做过一个“股评家指数”——邀请全国最著名的股评家匿名发表对下周市场的看法,然后做出统计。不幸的是,这是一个反向指标,也就是说,股市走势与大多数股评家的看法每每相反。经济学家当然比股评家高级,但同样不幸的是,作为群体,他们也是宏观经济的反向指标。区别在于,由于经济大势不会像股市那么敏感和波动,经济学家一般照着趋势说,准确性还可以。一旦出现近18个月来的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学家和股评家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而且他们自己也成为股市波动的原因之一,君不见,一会儿一个指标低于预期,股指大跌;一会儿另一个指标高于预期,股指大涨。所谓预期,不就是调查这批经济学家和商业人士的看法嘛。2009年5月29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经济第一季度增长5.8%,好于预期。这个预期是从哪来的?是道琼斯通讯社对11位经济学家预测调查的中值(5.0%)。抽样太少了吧,我那时股评家指数的“成分”至少是30人啊。

顺便一提,我许多年前挺佩服海外分析师对某某公司的业绩预期,因为一般很准啊。后来读的东西多了,才知道他们往往是受到公司领导“指引”的。想想,一家大公司的经营与市场状况多么复杂,分析师就靠计算机与一些表格,就能得出八九不离十的业绩数据?再想想,一个国家,又是由多少家公司组成的?你说人们的预期会有谱吗?有人会说,预期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想法已反映到目前的市场上。可你真认为11位经济学家就能代表投资印度市场乃至亚洲市场的人士?

问题就在这儿,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预期经济会全面复苏,不是在2009年年底就是在2010年年初,所以信心十分膨胀,他们忽视了几乎所有不利的数据,用放大镜采集有利的信息。以2009年5月26日那天的美国股市为例吧,开始的时候明明是代表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席勒指数很难看,股指微跌,然后突然暴涨,原来是新出炉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大超出预期。这个指数如此管用?朋友有心地查了它的历史预测动能,发现2008年8月它也在高位。哈哈,那是什么时候?美国的雷曼公司快要破产啦,股市将崩盘了。没有人指出这一点。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几乎所有代表客观(物质)数量的数据都不好,最多只能说超出预期(预期是什么?我们已经介绍过代表反向指标的股评家指数),而几乎所有代表未来信心的数据都不错,它们之间呈现出极为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像一道鸿沟将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隔离开来。

我看所谓的信心指数与股市等投机市场的关系只是狗咬自己的尾巴而已。先是预期未来6个月或9个月经济好转,股市大涨,人们觉得股市好了,也就表明大家有信心了,于是更有信心了。这个结果一公布,股市马上做出反应,这不是说明我们的预测是对的吗?于是,再大涨。大涨后,人们的信心指数更好,直至有一天……

何以地球人都成了超级唯心主义者,我的朋友认为,这是因为各国政府和人民都不愿意承认刚过去的荣景已离我们远去,至少在几年之内不可能出现了。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黑暗的可能性,只得大家一起高喊信心,希望用信心来驱魔,用对未来的乐观情绪来改变基本现实(注意,不是改变一小部分现实)。他们期待着。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确实出现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说的“绿芽”,全球展开了大反弹,到4月和5月,经济数据并不好看,这没关系,下面会更好,指数继续折腾向上。他们不相信大摩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的预见——“绿芽”将被夏季的热浪熏黄,他们相信夏季(6月、7月和8月)的数据会变好,所以股指和其他投资领域还会继续折腾。但到了9月和10月,如果数据仍不见好转,预示来年未必乐观,这时也许是价值投资者等待的拐点来临了。

总之,像通货膨胀和经济复苏之类的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预见到了,这是少见的事。人们总认为票子发多了,会出现通胀,但如果票子的周转速度下降,票子(货币)周转总量未必会猛烈上升,即便通胀一定会来,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谁也无法预见。日本已经等了十多年,但就是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