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张涵(中国深圳)

个人投资者:张涵(中国深圳)

张涵是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

在此之前,我对张涵一无所知,但建红对他很推崇,说他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采访地点是在我们Value杂志的上海办公室中进行的。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些拘谨,但张涵还是谈出了不少东西,如张涵说到当年在东方电子调研的情形,正巧我当时也在那儿,他所描述的情形很真实。

以后的几次交往更让双方觉得颇为投缘。我到深圳去,我们坐在他家的社区湖畔,可以交谈一个下午;他到上海来,我们在办公室能聊一个整天。我们谈的不仅是投资,还有大千世界中的各种故事。

张涵还给我看他写的每周投资札记,我记得那天把一大堆文字打印出来,晚上坐在书房里慢慢看。张涵的文字很好,思路更佳,他说自己喜欢香港《信报》上孔少林写的“原是物语”专栏,我亦有同感,而且张涵与孔少林的文风确有相似之处。

张涵是个从“边缘”到“主流”再到“边缘”的人,所谓的“边缘”与“主流”都应该打引号。我和他的经历和心态颇为相似,也许这也是我们双方有种默契感的原因所在。张涵一定想过要有大作为,但最后还是无奈地退隐了。若时间能倒推10年的话,我一定会认为他现在的处境太可惜了,但我现在觉得他这样很不错很正常,心态也很好。

我以为,张涵喜欢现在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与他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有莫大的关系。在许多人都通过信托计划来做私募基金时,张涵就跟我说,这是向投资者双重收管理费,很难给投资者创造价值。2007年年初股市很火,张涵到上海来了,说是给他的客户做心理“按摩”。我问他,是不是他的业绩相对跑输了大盘,所以客户有意见?张涵说:“不是,我的业绩很好,正因为很好,客户还会继续把更多的钱委托给我。但我认为客户这种预期是不正确的,我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所以我来上海做解释工作。”

在今天的世道,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张涵不可思议,但我极能理解他,正如我主编的Value杂志避开了许多通行的商业手法,许多人也不理解。我们也许都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不愿冒有可能被人指责的风险,或者说皮不够厚,根本不是做商人的料。当然,有些事情是无法勉强的,否则,我们也不会甘于寂寞与田园诗般的境遇了。

张涵是个读公司年报与研究报告极勤快的人,并把它们视作连续剧。我这几年对上市公司关注得不多,在这方面没法与张涵全面对话。有一次,张涵、建红与我一起吃饭,建红毕竟还在管理保险公司的投资,他向张涵问了许多上市公司的情况,张涵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很神。有两次,我也向张涵讨教一些新能源和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情况,他说得也是头头是道。

下面我摘录一些张涵给客户的研究报告札记:

关于替代能源,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燃料乙醇,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却不可能成为影响石油供给的重要因素,倒是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结论是生产燃料乙醇的公司,市场很热,但未来不一定能持续挣大钱,应看淡。生产农产品的公司,属重大利好。农产品多了一个重要用途,除非油价暴跌,农产品价格一定易上难下,公司效益有较大改善,而对以农产品为原料、做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则是利空。

煤变油:第一,煤炭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变油只能是石油的补充,而不可能完全取代石油;第二,只要油价维持在45美元/桶之上,煤变油就是个高盈利的项目,在投资上不能错过。

风力发电:第一,应该乐观地看待能源问题。只要油价维持在高位,能源问题总会得到解决,要相信人类的智慧;第二,风能的潜力巨大,清洁、可再生,无论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第三,我国的风力发电即将进入高速成长期,商机无限,不可错过;第四,目前的政策和定价机制下,挖金子的不如卖铁锹的,在中短期内,风力发电很难赚钱,卖风力发电设备的会大获其利。

太阳能电池:除了无锡尚德之外,国内的上市公司也有近十家投入巨资染指这个行业。国内、国外的股票市场对这类新能源行业寄予很高的期望,股价居高不下,但短期盈利肯定是跟不上的。美国、澳大利亚没签《京都议定书》,穷国付不起高额补贴,整个行业靠欧洲富国支持,现在基数小,没问题,规模大了,也会付不起。所以,迅速降低成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太阳能发电是十年以后的产业,是二十年后的重要产业。前景光明,道路曲折。从这个角度看,尚德、天威的股票短期都高估了。

张涵有时也抒情,颇富才气:“时光匆匆,激情燃烧的2006年过去了,2007年到来。《静静的顿河》中有一句话,‘又是一年过去了,老年人变得更老,年轻人茂盛得像坟上的青草。’几年熊市,消磨掉绝大多数股民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忽如一夜春风来,新的股民、基民茂盛得像坟上的青草。”

张涵谈到投资能够长期取得优异业绩的核心因素:

这一定是研究的成功,你的研究宽度、深度和你的投资方法、你的性格必须完美地结合。这肯定也是投资理念的成功,投资理念多种多样,没有对和错,就如同刀枪剑戟,不分高下,关键是要用熟、用精,变成本能。核心应该是生活方式的成功,上述的种种都会反映在你的生活方式里。有所得一定会有所失,要想清楚你最想要的是什么?花钱比挣钱更消耗精力,做到一定高度后,你只能顾一头。基金管理是一个孤寂的行业,很残酷,缺乏包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有任何借口,能忍受这种折磨的人少之又少……这个行业,年龄不是劣势,但要几十年如一日保持激情和热爱,确实不易做到。

有意思的是,做私募的张涵也在对他的客户聊如何投资共同基金:“还有一条可作为参考,读基金招募书,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基金经理出身,可多加留意。因为基金公司的前台、后台、投资、研究上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干过的有理解,资源会有所倾斜。”

这大概曾是共同基金公司总经理张涵的夫子自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