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Research资产管理:黎彦修(美国纽约)
我们采访的大多数投资者都以选择股票为主,只有两个人比较特殊,一个是江平,投资国际货币;另一个是黎彦修,专注债券市场。
我不是很了解债券市场,因为国内这方面的市场一直很弱,2005年左右才有了起色,所以我不能和黎彦修在同一专业水平上对话,好在他讲得很清晰也很细,而且有些投资的关键点是相同的,使得我们之间的访谈非常顺利。
一开始,我就觉得黎彦修说到点子上了。他认为,不管做何种投资,一定要头脑清醒,弄清楚赚钱的真正原因。在投资上,有很多人能赚很多钱,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优秀。投资者偶尔一两年赚很多钱并不能证明他能力很突出,持续赚钱才是真本事。而能否认识到表面之下更深刻的道理是能否持续盈利的关键。投资者可以从表面上解释股票和债券为什么涨,也可以从深层次去研究,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成功,运气究竟占了多大的成分,有人可以完全凭运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比如一个老太太可以连续获得彩票头等大奖,也有夫妻两人同时获得大奖的。我记得一次人们评论连续获得头奖的某人,其概率比在同一地点被雷电击中两次还要小。当然,也可以把获奖与一些原因联系在一起,比如摸索到彩票数字的独特组合,但没多少人会相信他们。不过,我经常想,类似的运气也会分布在其他领域中,我们为什么又那么迷信这些成功者呢?凭什么相信他们所谓的成功经验?
相信或不相信别人成功中的运气成分还是次要的,如何反省自己的成功是怎么回事才是大问题。一个人少年得志,如果搞不明白里面多少是运气成分,以后蹉跎的概率会很大,同样,做投资赚了大钱,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也会把钱交还给市场。
《守株待兔》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一只兔子偶然地撞死在树上,猎人就以为明天和后天还会有兔子重蹈覆辙,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参透。公司突然收到一个大订单,我们经常会像守株待兔的猎人那般兴奋莫名,以为下面的需求会源源不断而来,便集中资源组织生产,没想到这只是个偶然的状况,最后当然是劳民伤财。所以,我经常感慨,与其这样,还是祈祷兔子不要撞死在树上,猎人倒会兢兢业业地操练打兔子的技术,只要天天有进步,一定会大有收获。
当然,这是理想状况。因为猎人在林子里打猎,还是要分析、琢磨才能成功,这就需要一边潜下心来,一边努力印证成功的真正原因。
黎彦修举的一个例子就非常好。1996~1997年,国际上许多投资者通过买进大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放空该公司股票,很快赚了许多钱。于是,不少人以为找到了持续成功的公式——“买进可转债,放空股票”。殊不知,他们赚钱的真正原因是当时可转债投资中隐含了一个期权,也就是买进价格比债券内在价值至少低50%,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这个市场后,所谓“成功的公式”不灵验了,放空股票已经不能赚钱了。2003年,投资可转债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有好多家,到2005年,绝大部分公司都倒闭了。
黎彦修看清了这点,他的可转债基金没有投可转债,而是投向他看好的企业债券。“我们的理念是不拘泥于某一种投资,看准有钱可赚就去投。一些同行也想学我们赚钱,不过他们不懂其中缘由,因此收效甚微。”
真的,我半年前听了黎彦修的这番话颇有同感,并为此想了很久。做到这点很难,但做不到这点或做得不到位,你肯定无法持续成功。
书店能见到蒂莫西·米德尔顿所写的《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投资秘诀》,格罗斯当然是位极优秀的债券投资者,可我总觉得黎彦修给我们介绍的债券市场的常识和专业要比该书更为透彻,尽管篇幅比《债券之王》少多了。
何以如此?我在电话中强烈地感受到黎彦修是在推心置腹,他讲得很细很慢,似乎并不想保留什么秘诀。这很反常。把自己的投资心得告诉别人,事实上是在培养对手,黎彦修一直强调的是:“人多,竞争多,危险就大;人少,竞争少,就有机会。”
何以如此?我想,不管是黎彦修还是江平、李山泉,这些在华尔街的杰出投资者,可能都有对祖国的一份情感吧。真的,他们虽然从没有直白地表露过,但我们能感受到。
在我们采访的华尔街投资者中,黎彦修有一个特别之处,他自己是对冲基金的老板,而且这家基金公司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地位,名列美国投资公司前200名内。在电话中,我也向黎彦修探讨了投资公司的管理之道,他讲得很好。比如,投资公司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是件很头疼的事。基金公司如果找的人不对,或者说不能控制,老板就控制不了基金的发展方向,所以基金必须找到有才能的而且能控制的人来做老板不懂的事情。黎彦修认为:“如果找不到有才能的人,找到了不好管理或者找到的人跟其他人相处不来,公司还是谨慎为好,不要强求。如果强制去做,一定会出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解决,幸运的是我们的业务现在还没有发展到我不懂的地步,如果公司发生问题,我还可以做决定。即使我作的决定不是最好的,但一定可以解决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句话,黎彦修是说到点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