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轻薄了实体经济
2008年末,朋友告诉我,有一拨从未做过股票的中小企业主进入了股市。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然而2009年春节前后,更多的朋友提供了类似的信息。于是,我从银行等各个地方做了调研,当然,也有主动找上门来通报的。比如,一个月前,我妻子的前同事就说她先生做股票啦,“轻轻松松赚了100万”。我也认识她先生,是位很有创业精神的企业主,一直对自己的生意很专注,从不受股票的诱惑。但这次经济环境实在太差,忍不住投身股市。
我听到的许多事例与这位先生类似,一位在银行从事财富管理工作的朋友告诉我,2007年10月以来的这场股灾,让大部分投身股市或基金的“有钱人”损失了至少一半的资产,他们“趴”在账上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反而是一批从未炒过股的中小企业主入市了。
这个现象很合理。面对2006年和2007年中国股市超级大牛市,有钱而不为所动的往往是主业不错的中小企业主,他们对自己的生意很自信,不愿冒风险投机基金或股市。
那么,他们为何突然在2008年年末或今年年初杀入股市呢?在生意环境突然恶化的状况下,他们看到股指暴跌了六成,凭着一种买便宜货的直觉,冲入了股市。
很幸运的是,在有关方面的积极托市下,在大唱信心之歌的亢奋情绪下,股市出现了大反弹,他们赚钱了。
赚钱当然是件大好事,应该恭喜发财。不过,投资股市5年以上的人都明白,一入市就赚钱并不是好事,它会让你今后赔更多的钱。而今天有所成就的股市中人,往往是吃了大亏后,才明白股市的厉害。由于机缘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我为监管部门策划过一些风险教育的项目,不能说没成效,但实践下来,发现最好最成功的风险教育还是投资者自己的经验。或者说,只有你吃了大亏后,才会恍然大悟书上的风险实例真有其道理啊。惭愧,也包括我这个当年所谓的风险教育宣传者。
我们经常说,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和态度投资股票,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主进入股市就能迅速成功。事实上,投机或投资需要很丰富的专业经验,新入市的企业主比别人可能有些基础,却仍需要磨炼。比如,股指暴跌了六成,就便宜了吗?未必。
说白了,对这些中小企业主把主业放在一边进入股市,我是担忧的。股市风高浪急,他们一开始又尝到了赚钱的甜头,未来不会一帆风顺吧。中小企业主的资金是“一体化”的,若股市中有损失,对运营已经不良的实业经营而言是雪上加霜,乃至釜底抽薪。
做企业的人一般都不简单,我不排除其中有不少人艰苦奋战,一不小心成了出色的投资人,我应该恭喜他们。但我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有些惋惜,股市最多只是个分配财富的地方,它并不创造财富。最富有创业精神的中小企业主都成了专业股票投资人,对中国经济成长阶段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不言自明吧。
中国股市中小企业股票稀缺,被人为地炒高,高估几倍是很常见的事情。设身处地地为这些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老板想想,他们发现自己企业的价值被高估,实体经营需要几十年才能到手这些财富,他们会干什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卖掉股票。正如将汇源果汁卖给了可口可乐,其经营者所言,创业要像养儿子,企业要像卖猪那般卖,现在“儿子”终于变成了“猪”,为什么不卖?
有些人会说,这些经营者还会拿卖掉的钱去创业。这未免太天真了吧。除了个别经营者外,大部分人绝不会这么做。创业是件很艰辛的事,与养儿育女一样。他们见企业上市是如此的暴利,一定会去从事私募股权,把人家的儿子抢来当猪卖,或者直接炒作股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上市的暴利,会引诱许多人为了上市而办企业,他们无谓地做大规模,把一个一个行业泡沫化,最终未必能够得逞。在海外股市,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科网泡沫,确实造成了上述的现象,可他们是某个行业和某个时段的泡沫,哪里像我们已成了长时段各行业的制度化的泡沫。
让中小企业主投身股市,或上市以几倍的高价套现,在中国经济大环境下尤其显得不智。若讲稳定,保证就业是最大的政治。可是,国企大多是资本密集型的,真正的就业生力军是不起眼的中小企业。如果我们让中小企业主不安分于主业,后果将是什么?
短期而言,提振股市要比实业容易得多,如多流入些资金,安排些利好政策,让投机者一时亢奋,等等。但比起股市中人飘忽难测的信心,中小企业的信心比金子还贵,因为它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在没有找到刺激小企业复苏的好办法之前,股市大幅波动,让企业主轻视甚至放弃实业,导致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