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曹的《论势》及紧接其后的《论战》和《论性》,我看其核心还是个“势”字。关于“势”,老曹的分析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人可以拒绝相信所谓的“图表走势”,但我们应该仔细琢磨他的“智慧不如趁势”中的“势”。
老曹说,自己财富的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是38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存储下来的资金。之所以专心投资,是因为他只在当年最大的行业(纺织业)做了半年便去了证券行,最后又加盟《信报》。这是入对了行。何以香港股票市场如此发达呢?是因为老曹60年代末投身社会做事,正好赶上香港30年的“都市化快车”,然后又借上了内地“快速列车”的“势”!
假设老曹没有离开纺织业,或者在证券业却身处南美,老曹的身家就完全是两回事。
老曹在港版《论势》中感叹:“当年自己连股票是什么都不晓得,却去了证券行做,然后看着恒生指数由1969年入行时的70点升至2007年的23000点以上,升幅超过300倍,真是‘盲都赚到钱’。所以我经常说‘有智慧不如趁势’,做事‘三分努力,七分天意’,如果你连三分努力都不肯付出,便不要怨天;反之,如果你付出七分努力仍没有成就,此乃天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许多时候人生是充满无奈的。”
真是勤奋用功,小富可期,大富由天,教不来。
但看似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人并不承认或不清楚,他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无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90年代初加入内地股市后,财富未必积累多多,但由于身处投资媒体业,见多识广,看见太多太多的人认不清形势,被暴涨的行情和成功冲昏了头脑,最终失败,而且他们一般很难东山再起。经常有媒体报道某某证券“教父”“大亨”“庄家”重出江湖,最终却不了了之。为什么?爬得高摔得重。当年的“势”把他们捧得太高太高,一旦摔落,不论是心理还是能力,都无法东山再起。
唯其如此,不管是老股民、新股民,老富新贵,都应该细心体会你的财富或成功多少归功于“势”。
《论战》,讲战术讲战略更讲心态。
老曹说,他在70年代是个小兵,就像专门负责刺探敌营军情的探子,刺探到什么敌情,就向将军报告。将军听完消息后,总会下令:“再探。”探子自以为对战情知道得很多,却不明白自己只是以管窥豹,未见全局,结果发生了上述投机“和记”惨败的故事。
到了80年代,老曹已变成了急先锋(头目),可以带领一队兵马东征西讨、攻城略地,并开始明白一般小兵的视野有什么局限。不过他那时仍未知晓如何分析全盘战局,以为每一场仗都要打赢,好胜心太强。
1997年左右,老曹觉得自己已够资格晋升将军了。作为将军,不但要有能力带领整队大军前进退守,不盲目冒进之余,追求稳中求胜。可是,位居将军者只知如何打赢每一场仗(Battle),而不知如何在整场战争(War)中取胜,视野仍有局限,老曹在专栏中经常提到的就是“Win the battle,lose the war”。
老曹从2003年起开始迈进元帅心态:(1)如果可以不打仗,最好不打仗;(2)如果需要打仗,不打无把握的仗。
从士兵到元帅,老曹的“投资四阶段”论,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学问三境界,随着每个人的年龄、阅历和财富等发生变化。
年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老曹也有见解。他建议投资越早越好,30岁前应先学会理财,或称作投资技巧,投资策略上可进取一点,反正可动用的资金不多,投资犯错也不怕,千金散尽还复来,最重要的是可以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学到如何应用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中年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临近退休的投资者是输不起的,不宜再搏,要保守为上。
老曹的“投资四阶段”论或四境界,绝非虚应故事,尤其是第四境界,确实超越了所谓的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等流派区分的“将军”之论,有元帅之风。

《人间词话》(图片来源: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