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是请客吃饭
2008年“4万亿”投资的举动与2007年的突然行政干预紧缩政策,一极冷一极热,富有戏剧性。
自从美国的7000亿和9000亿美元之类的救援行动后,全世界政府都大开支票,有多少准确的依据?不清楚。你看,不出一个月,美国财长保尔森已宣布改变救援资金投向了。没办法,先给重病的人打强心针和输血,动什么手术再说。
“4万亿”也出于同样的理由吧。不过,海外媒体已开始挑刺了,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戴维·皮林转引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长斯蒂芬·罗奇的看法:“中国政府的行动好像有些‘慌张’,表明经济增长率可能已降至8%以下。”作者又不客气地说:“8%是中国观察家们确定的控制社会动荡必需的水平——他们的才智令人质疑。”

炒股不是请客吃饭(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为中国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才智,只是对于我们拥有的过分的才智信心不足。我看到网上已有人号召我们赶快做“包工头”,发大财啊。现在要做包工头,恐怕晚了吧。我们怀疑匆匆上马的“4万亿”的效益太差,也许有一天又会增加银行的坏账(假设银行的治理结构仍不以股东利益为重);怀疑只不过让贫富差距变得更大,怀疑的是让绝大多数人没有多大利益的增长。
怀疑是很正常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喜欢把钱分给全中国每个人,让我们自己选择钱的用途。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十几年前单位逢年过节总喜欢发些生活用品给员工,员工不是不喜欢,但他们更喜欢发奖金,自己选择买什么嘛。
当然,精英们一定觉得我们普通人眼光太短浅,由他们花钱,专业而有远见,希望如此。
“4万亿”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搞清,下面已有人做足文章了。我手机上已接到不止一条短消息:“中央4万亿投资,赶紧抄底房产,请投资某某住宅。”
已跌了70%的中国股市更是有理由抄底。2008年,大小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和赌徒,一直在亏钱,还没赚过钱,到了年底,应该给自己发年终奖了,于是大家一起把股市炒上去吧。
大跌之余,一定会报复性地反弹。2008年的中国股市确实比较奇怪,没什么像样的反弹,除了被政策硬逼着在3000点以上冲了一把。不过,想想2006年和2007年,除了“5·30”那次大调整,股市也是不回头地往上冲,几无摩擦力,暴涨暴跌,倒也形成完美的几何对称。
辩证地看,大熊市中的反弹是为了下次更好地下跌,同样,大牛市中的调整是为了下次更好的上涨。从股票供求关系分析也讲得通,股市一直下跌,卖的人越来越少,就跌不动了,很容易被抬上去,然后趋势向下时,那批买了被套的人往往成了新一轮向下的动力。
明乎此,我们对有些说法就清楚了。
比如,这次有人在喊:“这是今年唯一赚钱的机会啊。”对,既然是反弹,一定会有人赚钱,但谁给他们钱?一定是另一批最后抢反弹不成,被套住的人。同理,有人称之为“请客吃饭”行情,谁来请客?
20多年来,中国大小财经媒体经常充斥着这类“赚钱机会”的呐喊,让各路人肾上腺素涌动,冲进股市等投机市场,聚众投机,赌它一把。暴跌后,赌输的人开始大骂市场、机构和政府,强烈要求救市。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此次媒体上用得最多的词汇是“独立行情”,也就是A股不受外围市场影响,独自上升。
这又是睁眼说瞎话。明明A股是在港股尤其是H股的强力反弹影响下,借“4万亿”之概念,有了反弹的勇气和信心嘛。
为什么要喊“独立”?他们还是对国际环境心里没底,怕海外的反弹随时结束,我们的“吃饭行情”迅速夭折。说独立,就是希望能反弹时间长些,“赌”得尽兴些。
“独立”的背后假设是中国“特殊论”。但每提“特殊论”,结局不佳。比如今年不少人刚说中国宏观经济会“个别发展”,形势马上逆转,要“保8”了;又比如每次有人为中国股市高市盈率激烈辩护时,就要暴跌了,2001年和2007年都是如此。
在我们之前,日本人喜欢说自己“特殊”,公司互相持股特殊,市盈率高特殊,等等。今天一看,日本人发现自己没什么特殊了。
唯一特殊的是日本经济缠绵徘徊了20多年!
我们想想,人在什么时候自觉与众不同?少年尤其是青年的时候。男人在那时候大多自命不凡(有人没表现出来而已),到了四十不惑,才知道除了运气外,人与人的能耐区别不大。
中国股市的“特殊论”还演绎出什么“定价权”,除了是“操纵股价”的另一套说辞外,根本没什么意义。2007年一帮牛哄哄的中国基金经理跑到香港“炒轮”,结果大败而归,才知道什么叫“定价权”。
要独立,自以为特殊,是青少年的梦想,是利用与诱惑人的把戏。可惜,大多数人在股市中的情商并不高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