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华投顾:黄庆和(中国台湾)
我和建红一起在电话中采访了台湾地区的投资者黄庆和。
黄庆和在台湾地区共同基金的职业生涯可谓完美,正如采访中所列举的,1992~2005年取得了一系列的佳绩,该拿的奖项都拿了。黄庆和2006年9月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我明知故问:为什么出来干?黄庆和的回答也不出人所料:在共同基金这行做到头了。
2007年,大陆股市正经历着一轮大牛市,不少人拿它与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的股市做比较。确实,两个股市在大背景上有相似之处,1986年,台币兑美元的汇率是39∶1,到1989年已升值至24∶1,升幅超过35%。当时台湾地区上市公司比大陆少,只有100多家,大盘从1986年的700多点一直猛涨,1990年1月股市达到12400点的顶峰,短短4年多时间,股指涨了近17倍(房价涨了6倍),平均市盈率最高为80倍。
我们关心的是黄庆和与他们管理的基金这个阶段在干什么。黄庆和的回答是,在1992年之前的6年时间里,基金年复利率为24%,成绩突出。黄庆和的老板是个非常具有投资眼光的人,在股指涨到9000点时开始采取保守策略,12000点时,基金的股票仓位已降到50%以下,所以,在台湾地区的基金大多蒙受重大损失时,他们的基金却能全身而退。
黄庆和告诉我们,他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卖比买更为重要,因为卖更需要经验、智慧和专业技能。
在采访中,黄庆和几次提及他对各种投资流派都烂熟于胸,通过梳理和借鉴,并在分析研究中加以应用,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
这看似简单,然而正如黄庆和所言:“当时台湾(地区)这么用心和努力的基金经理不多,大概也就一两个,很多人只是把投资经理当成不错的工作,没有人当成事业。”
黄庆和最佩服的人是最早论述成长股合理性的菲利普·费雪,这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地区市场上尤为合理。黄庆和对巴菲特的理解也很有意思,他认为:“喜欢未来是我和沃伦·巴菲特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他喜欢确定性而我喜欢不确定性,因为我相信不确定性带来的回报要高些。巴菲特把英特尔、微软、雅虎等公司当成不确定,而我不这样认为。”而且,黄庆和觉得喜欢不确定的未来(好奇心)是自己性格中最适合做投资的一点,另一点是坚定的投资信念(执着)。
由于近8年来台湾地区陷入各种动荡之中,股市不免大受影响,殊为可惜。但黄庆和认为台湾地区市场非常有潜力,因为一般而言,台湾地区上市公司的质量较高,公司经营得很好,台积电、鸿海等公司都已是世界级的大公司。加上台湾地区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普遍较高,成本控制取得长足的进步,管理层的经营中规中矩。就公司治理和竞争力方面来说,我国台湾企业比日本公司还好。
我们2007年年初采访黄庆和的时候,台湾地区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14倍到15倍,从表面上看,韩国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比我国台湾低,但它们大多是景气循环型企业,而台湾地区基本上是成长型企业,因此,韩国市场的股价实际上要比我国台湾贵。
我颇为赞同黄庆和的观点,台湾地区股市是价值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