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疑是赌博工具

股指期货疑是赌博工具

在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中,提到了传主在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溃前开始抛售股票。“他知道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其中必定有某种推动它的因素,那就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这一新发明。”然后,又用了巴菲特与儿子霍华就其减肥打赌等几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股指期货何以类似赌博。《滚雪球》接着介绍说,巴菲特早在1982年就给美国国会写信,陈述了股指期货存在的风险,呼吁联邦政府介入,加强监管。

对巴菲特有较深研究的人也许都看过这封信,因为它曾发表在1987年12月的美国《财富》杂志上。编者按中说道:巴菲特在1982年3月写下这封信,并将信寄给了众议院监督和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约翰·丁格尔,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考虑是否允许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交易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关的期货合约,一些批评人士认为,正是股票期货交期导致了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崩盘,巴菲特用5年前的这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财富》杂志言下之意:当年就没必要把股指期货这个祸害给放出来。

在信中,巴菲特首先不否认股指期货能帮助真正的专业投资者降低风险,但他认为,包括他在内的多数专业投资者不会使用持续对冲的方式进行投资,尽管一些希望让自己的立场和行为保持“中性”的专业投资者可能会采用这种方式。

问题是,股指期货将吸引更多的业余投资者加入其中,因为它的高回报、少投入的性质无疑能增加人们进行赌博的倾向。“这就解释了为何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不断宣传着巨额的累积奖金,以及各州的彩票机构强调奖金有多高。”

在证券行业中也是如此,除了“仙股”外,投资者可以使用很少的成本进行规模巨大的金融投资的“低保证金”交易,是人们最容易受到欺诈的诱惑。

许多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高回报承诺以及低保证金要求最终都将带来麻烦。当然,最相似的一次经历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股市繁荣,当时的保证金比例为10%,这将股市进一步推向繁荣。巴菲特认为,泡沫崩溃后,人们汲取了教训,引入了保证金监管制度,大幅降低了杠杆化。但股指期货可以使用10%的保证金,这绕过了有关保证金的规定,“很快全国各地的赌徒都将认识到这一点”。

巴菲特父子两代人都做过股票经纪人,他太清楚行业中人的利益所在了。经纪商最喜欢股指期货这种新的交易工具,因为它能产生更多的交易量。交易量越多,投机者负担的成本就越高,而留给经纪商分享的资金也就越多。当每份股指期货合约结束时,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输家将钱支付给赢家,“赌场”(期货市场和持支持态度的经纪商)在每一笔交易中收取一次费用,可以肯定的是,“赌场”有意增加赢家和输家的人数。当然,对投资者而言,这明显是一种“负和博弈”,在去除费用之前,亏损等于收益;在去除费用之后,就出现了净亏损。

巴菲特的结论是:“从本质上看,这些期货非常接近于赌博,相似性非常高,相似比例有可能至少为95%,且高于这一比例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巴菲特呼吁:我们不需要更多的人对不必要的股指期货进行赌博,也不需要更多的经纪商来鼓励人们进行这种赌博。我们需要的是关注企业和投资长期前景的投资者和顾问,我们需要对投资资本做出明智的承诺,而不是使用杠杆在市场中进行赌博。总之,尽管指数期货能给那些希望“对冲”市场波动的专业投资者提供些许好处,但大容量的股指期货市场的弊大于利,这个市场可能会给购买证券的大众带来巨大的伤害,并在长期内对资本市场造成灾害。

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巴菲特的远见根本没人相信,说得更透彻些,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最后市场中人将股指期货“衍生”得更远,杠杆使用得更大,到了2000年年初,已被巴菲特等人比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而这个结局是崩溃的开始还是结束,我们尚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华尔街的大经纪商(投行)破产了被收购了,能转型为商业银行的是极少数。他们原本是想仅做中介或“赌场”庄家,但最后也演化为赌徒,成了自己做的局的牺牲品。也有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的前辈设计者是明白其中利害的,而后继者利令智昏吧。

巴菲特当年在信中也指出专业投资者可以从事股指期货,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谓“专业投资者”有多少能像巴菲特那般理智冷静,是值得怀疑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终于对亏损累累的AIG表示无比的愤怒,认为它就是一家押下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赌注的对冲基金,几年前,AIG还是全球象征“专业和价值”的大保险公司哩。顺便一提,伯南克发如此牢骚不容易,须知他的学术信仰是“尊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img

杰瑞米·格兰桑(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美国投资家杰瑞米·格兰桑2008年10月接受《巴伦》周刊采访,回答能从这场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时,说了一段妙语:“我们将在极短的时间里学到许多东西,在稍长一点的时间里学到一些东西,而在较长时间里什么也学不到。这就是历史的轮回。”在资本市场中,14年属于较长的时间,历史要轮回,就让其轮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