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阅读《投资者的未来》之前,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收获。西格尔用严谨的数据拈出了一些很新鲜亦实用的判断,有些验证了我们平日积累的经验和直觉,有些把我们很想搞明白的东西给说透了,真不容易。感慨良多,下面仅谈几点感受。
第一,常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往往把它援引到股市投资中去,似乎买最有发展前景、市值份额增长最快的行业的股票升值潜力最大,比如金融业中的寿险、银行和券商的股票都值得一搏。殊不知,众所周知前景良好的股票早已体现在股价中,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付出高额的代价。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可在A股的首日上市价格肯定高了,从中长期看投资收益很普通。在中国股市历史上,IPO热潮中的高价股一般都会让投资者损失惨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两只商业股华联商厦与第一百货,当天开盘价为80元/股左右,套住了股民多少年,这方面的教训又多又深刻。
第二,对那些高科技、新发明行业的股票,短期投机,小赌怡情可以,长期要拿住,难。高科技、新发明的泡沫有时对消费者是有好处的,电信行业宽带供大于求,让消费者的付费越来越便宜,有何不好?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领域中,在前的会在后,在后的会在前,这是普遍的规律。
在科网热时代,人们问巴菲特最多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不买科技股,甚至错失了投资好朋友盖茨的微软公司的机会?巴菲特的回答是不懂高科技,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是的,不投资自己搞不懂的生意,或者说不超出自己的“能力圈”做决策,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但多年过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巴菲特投资的领域其实非常之多,看看他的年报就知道了,为什么巴菲特不能尝试理解微软等高科技呢?巴菲特可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啊,他完全可以请教盖茨嘛。我认为,巴菲特早就对高科技有“偏见”,很清楚该行业“成功是失败之母”的自我毁灭特性,所以,哪怕是微软他也不碰,以规避价值毁灭的风险。
第三,企业经营成功的本质是最大的销售额和最小的成本。美国近30多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是巴菲特投的伯克希尔、西南航空与沃尔玛,它们都是其貌不扬、奉行节俭之道的公司。我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京瓷老板的自传,他说喜欢买二手货生产机器,因为他比较过同行(如德国厂家)用新的生产设备,产出当然比京瓷高,可从投入产出比看,京瓷的二手设备性价比要高出德国同行好多倍。我们很多喜欢引进一流设备的厂家,一定会认为京瓷的老板小气没眼光、缺乏大手笔,可最终还是这些精打细算的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前段日子,我看了一个电视对话节目,均瑶集团的老板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吉祥航空公司”的经营策略,主要是优质的高端服务,当然价格一定不便宜。我很纳闷,如果同样的票价、相似的时段,在国航与吉祥航空之间,顾客为什么要选择后者?坦白地讲,除非吉祥的价格比大航空公司便宜许多,否则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坐它的飞机。吉祥为什么不学学美国西南航空呢?经营理念是可以模仿的,尤其对后来者来说。
最后一点但并非不重要的是,投资收益取决于实际利润增长率与预期的差别。我们过去经常说进行投资要有反向思维,却不如上述说法更为精确。坏的预期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若实际情况比预期好而且好得多时,即使实际情况蛮糟糕,最后的投资收益并不差。比如,大家都在预期房地产股近两年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控,经营业绩有问题,可实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那些在低预期下买到低价房产股的人,等到人们发现实际情况并没那么坏时,股价就会大涨,最后的收益率反而不低。反之,那些预期前景很好的股票,价位一定不低,今后要大涨,业绩若稍与预期不符,价格反而会下跌。坏了再坏,好了再好,所谓趋势也。不是没有,关键在于可能坚持多久?所以,投资人要在实际与预期之间做文章。对于长期投资人来说,股利也很重要,因为买了低预期股,再用股利持续买入低价位的股票,最后对收益有放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