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危机无法用金融手段拯救
2007年上半年的一天,我与一位知名的日本投机(资)家聊天,他准备与内地上市公司合作,投资房地产。我告诉他内地房市与股市的萧条即将来临,何必此时凑这个热闹。日本人笑道:“对,泡沫会破掉,但更大的泡沫会来,根据当年日本的经验,政府会帮助这样做的。”今天看来,这位投机家极有可能是对的。
中国经济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下滑,大家现已公认是由产能过剩造成的,这其实与2000年科网股泡沫的性质有相似处,只不过程度不同。2009年6月下旬,当年炙手可热的北电网络被卖了20亿美元,而最高市值曾达2500亿美元,10年过去了,这只热门股总算有了个不体面的交代。科网股泡沫为什么吹得这么厉害,就是因为大家相信网络的应用前景会让厂商供不应求。大家都不知未来科技究竟如何发展,但总相信未来,所以厂商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多,产能越扩越大。
科网股泡沫崩溃后,美国政府与金管当局当然知道一时间要消弭产能危机没门,为了保住美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的财富不缩水,只能在金融手段上动脑筋,于是拼命“放水”,让市场上充斥着金钱,在强大的“影子银行”配合下,2003年终于启动了房地产市场。但好景不长,2005年旧房房价就达到高点,而美国房市以旧房销售为主(占总销售的85%),当年8月份旧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是美国房价11年来首次下跌。2006年美国房市每况愈下,当年标普500指数上涨近6%,美国最大的8家住宅开发商的股价却平均下跌了31%(《万科的榜样:美国帕尔迪公司》,慕凤丽著)。所以,尽管美国的信贷危机在2007年夏才正式爆发,美国人享受房产泡沫快感的时间只有两年多。
美国的信贷危机才是真正的金融危机。2006年,在构成标普500指数的500家上市公司的7110亿美元的盈利收入中,仅金融一个行业就贡献了2150亿美元,占总盈利收入的30%,如果包括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型企业旗下的金融公司的收入,可能会达到35%或更高。据美国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介绍,当年金融业对美国经济与股市的支配非同寻常,金融业单个行业的收入总额超过了美国高利润的能源和技术两大行业企业收入的总和,更是美国蓬勃发展的卫生保健和大工业两大行业企业总收入的3倍。
仅一年后的2007年,美国金融业的盈利收入猛然下降了一半,年终仅盈余1230亿美元,不仅从标普500指数的500家上市公司6000亿美元总收入的30%下降到17%,而且这500家上市公司年收入的90%的下跌也是由金融业造成的。至于2008年,金融业上演的是一场“屠杀剧”,差不多要毁了。
所以,姑且不论美国次贷危机是否破坏了当地的信用基础,单单是金融业的崩溃,也让美国人吃不了兜着走。美国政府已不管大水是否会冲了龙王庙,夸张地释放出流动性,死马当活马医吧。
由此造成的美国人消费不足,导致了中国的巨大产能无法消化。我们合理的对策是在适度的宏观调控救助下,让产能慢慢消化和调整,即便转变内需结构,两三年的时间也是需要的。让人不解的是,我们发现所谓的宏观货币政策在具体的行为与数字方面不仅不适度,而且似乎比美国的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重蹈美国2003年用金融手段拯救产能过剩之覆辙吗?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却埋下了不久的将来国内金融泡沫和危机的种子。
有时真让人纳闷,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此一时彼一时,工具性太强,理性不足,太过随意。2007年,动用一切行政手段打击股市和房市,现在却一味宽松和呵护,反反复复,让我们无所适从。
有几位北京的金融智囊以为中国今后几年不会出现恶性通胀,所以应持续“放水”。过分强调通缩还是通胀,无疑是转移视线,忽视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
最后要说的是,历史证明,投机市场大泡沫是不容易出现的,但如果政府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