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e Bank:李凯(美国纽约)
采访李凯,也是通过电话与美国连线的,未见其面,先闻其声,我觉得他应该是个性格不错的人,乐呵呵的。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说到有次模型的多项因子都不灵了,没法运作,“一脸无奈的神情”(当然是我在大洋此岸的想象)。
李凯和居雄伟应该是《华人杰出投资者》中投资经历最少的两位,建红提议他们入选,恐怕还是考虑他们数量化投资的背景以及对中国内地基金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吧。
我觉得数量化投资是个工具,背后还是投资经验在起作用。我在采访中也感到,有些东西(比如时间和年龄)在投资中还是非常重要的。与黎彦修和江平等华尔街华人投资精英相比,李凯和居雄伟在认识投资上还是差一些境界的(当然,年龄要与投资功力俱长才行,比如我虽然比居雄伟和李凯年龄大,投资水平还是他们高吧)。
好在李凯和居雄伟都是明白人,他们都强调数量化投资不能缺少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后者是决定模型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做数量化投资的人也许知道同样的道理,模型也可以建立得差不多,在细节的处理上却可能相差甚远,最后实践的有效性也是千差万别。
李凯举了个基本面研究与数量化模型相结合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内部人交易很值得借鉴,如果能掌握其规律,建立模型,应该大有可为。但是,要搞明白内部人的各种动机还真不简单,同样是内部人交易,买和卖就不同,内部人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未必是不看好公司的前景或认为股价高估了,很有可能只是急需现金而已。买就不同了,许多内部人已拥有公司的大量股票,还要买,应该表明对公司前景看好,但正因如此,聪明的内部人为了让股票大涨,他们买入一些自己公司的股票,引诱跟风者买入。所以,看似简单的内部人交易,往深分析,就复杂了,如果你想不明白这几层道理,模型建立后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了。
李凯介绍华尔街对冲基金的回报时,他特别提醒我们注意界定回报基准。由于基金可以凭长期持有的股票作抵押品使用杠杆,因此,即使客户投入相同的资金,基金经理真正投入的资本数额也是不一样的。对冲基金的杠杆一般是3∶1到5∶1,如果投资回报率是5%,再运用5∶1的杠杆,那么基金向客户汇报会说超过20%,却不讲使用了多大的杠杆。据李凯估计,数量型对冲基金的杠杆是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