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仓,更是一种坚守——再谈巴菲特

空仓,更是一种坚守——再谈巴菲特

本文为《投资大家巴菲特》(二)的导言,此专辑主要收录了巴菲特的大量轶文,以便我们更好、更完整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投资家。

《投资大家巴菲特》(一)主要是70年代(1969~1979年)巴菲特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信。至此,我们通过《股神语录》《投资大家巴菲特》以及这几年的Value杂志,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网打尽”。尽管还很不细致,也有错失,但毕竟让中国的“巴迷”们对巴菲特投资思想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坦率地说,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非常平淡,甚至枯燥,这个阶段对巴菲特来说,经营公司可能是个摸索期,但比起他在60年代致合伙人的信差别也太大了些。何以如此?我也没有想透。大概70年代是美国股市最低迷的阶段,巴菲特不像其他人那么损失惨重,但也高兴不起来吧。

我早就提到过,有人曾对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颇有微词,认为他的业绩不怎么样。巴菲特的解释是,你们没有在大萧条的年代里投资。巴菲特自己确实遇上了好时代,60年代,美国总体上是个大牛市;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又是个超级大牛市,他的长期持有风格很对路子。

为此我们在专辑附录里介绍了一家名为卢卡迪亚公司管理层2005年至2007年致股东的信,卢卡迪亚由总裁约瑟夫·斯坦博格和主席伊恩·卡明主持,公司的股价从1978年对拆调整之后的8美分涨至2008年的35美元。1978年,他们买下了卢卡迪亚公司的控股权,然后购买重组陷入麻烦的公司(尤其是保险公司),当然是以折扣价格购买最感兴趣的资产。两位管理人对自己的策略描述是:“我们希望买入那些陷入麻烦、遭市场抛弃或者价格低于我们所认为的价值的资产或者企业。我们不时会以有利于我们的价格卖出部分所收购的企业。尽管我们对这一策略的执行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我们对自己取得的长期回报感到骄傲……我们相信我们的会计实践和会计政策比较保守,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中有所保留。忘了那些陈词滥调,我们年事已高,无法学习新的技巧了——我们相信在过去30年内学到的技巧将继续有用。”

卢卡迪亚公司管理层致股东的信确实在模仿前辈巴菲特,与70年代的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信相比,哪个精彩?似乎一样青涩吧。

2008年,《福布斯》杂志又把他们1974年对巴菲特的专访摘录出来,时隔30多年,仍有借鉴作用。文章虽然很短,只有3000字,但把巴菲特投资的主要特点概括总结出来了。

这里,我要指出一些信奉价值投资的人的思维误区,就是认为巴菲特不考虑市场时间的判断。市场时间判断准不准是一回事,判断不判断又是一回事。债券投资大家格罗斯就强调投资者内心应该有一个投资时钟,它往往与真正的市场投资时钟有误差。比如,市场最佳起动时间是6点,你经常买入或卖出的时间可能是早晨4点30分或7点,你就要注意校准自己的投资时钟,尽量与市场时钟相吻合。格罗斯认为巴菲特的时钟要比自己准,很明显,同行是认可巴菲特对时间判断的感觉的,否则巴菲特不可能在60年代末、1974年、70年代末和1987年这些重大的市场转折面前,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时机选择。

当然,巴菲特选股的标准还是“便宜”,最好是“特别便宜”,如果你买到了特别便宜的股票,也就是有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时间判断也就无所谓了(抛出价格太高的股票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在1969年底离场,巴菲特说:“当我开始投资的时候,便宜的股票就像是约翰斯敦洪水一样,但到了1969年时,便宜的股票就像是阿尔图纳漏水的厕所一样。”

1974年,《福布斯》杂志就发现巴菲特的过人之处:

股市能让人上瘾:你总能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到处都是便宜货,甚至是在1929年或者1970年时。但巴菲特确实打破了这种传统,他确实于1969~1974年期间在钓鱼。他承认,如果当时自己依然在投资,他的投资回报率将变得普普通通。

这就是巴菲特著名的“击球论”:

我可以投资全球最伟大的企业,因为你无须强迫自己击打球杆。你站在本垒上,投球手朝你扔过来47美元的通用汽车!39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且没人逼你击球。如果你不击球,除了错过机会外,你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你整天都在等待你喜欢的投球,然后当接球手陷入沉睡时,你击中了投球。

回顾近20年中国股市,尤其是2008年之现状,让我恍然大悟,巴式投资的最大难点是忍耐,但不是满仓忍耐,而是空仓忍耐!满仓,不一定很困难,遇到大牛市,满仓当然能赚大钱,让我们多愉快啊。遇到大熊市,深度套牢,不割肉,痛苦得很,可总希望市场会反转,反败为胜。股市中人,空仓半年或一年还可忍受,像巴菲特那般从1969~1974年就是“钓鱼”,不入市,这才是空前绝后。

img

《福布斯》杂志(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974年某期的《福布斯》总结“股市能让人上瘾”,这话千真万确。把这种瘾说成毒瘾,可能过分,它至少类似烟瘾。老烟枪都知道,戒烟是多么的不易。我自己曾每天抽四五包烟,除了睡觉,我手上的烟永远烧着。2001年秋季的一天,我决定创业,担心身体吃不起苦,决定戒烟,把一条烟和五、六只烟缸送给保姆的丈夫。

我戒烟成功的唯一诀窍就是没有退路。我在准备戒烟的前几年就想明白了,要么不戒,要戒只有一次机会。如果戒了再抽,那就会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让步。如果你没戒过烟或不抽烟,想象一下你的失恋吧。事后回想,最不痛苦的是“一刀两断”,尽管当时这种方式显得最痛。一般的情况是,大家已有分手的预感,甚至一方已提出要求,但另一方就是舍不得,然后藕断丝连,拉拉扯扯,一会哭泣,一会微笑,一年甚至几年下来,结局还是分别。

股市中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大熊市一般总是出现在大牛市之后,大牛市多带劲啊,波澜起伏,激情洋溢,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价格总在涨嘛,跌了也没关系,调整完又上了。不知不觉熊市来了,糊里糊涂地深套其中,也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死心了。一些人凭着运气或经验逃离市场,看着大跌,颇为得意,总算逃过一劫啊。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大跌,股指已经远离顶部一大截,这时逃离者心痒了,他们开始盘算是不是该抄底了。毕竟股价大跌,总比在顶部时合理多了。稍有风吹草动,有反弹(不要说有反转)的迹象,便慢慢买入,市场再跌,我再买,看你能套我多久。

如果真遇到“熊爸爸”级的股市,也就是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间的熊市,耐不住寂寞入市的人,将会麻烦缠身。他们与股市的关系可能与夫妇离婚相似,他(她)与市场(她或他)相互伤害,怨恨不断积累,却又一时离不了,大家绝望复又希望,然后希望复绝望,相互伤害的真正理由就是把双方曾有过的爱和亲情消磨殆尽。当他们终于要离开时,也许已彼此真正了解,但为时已晚,情感不再。

有人说,华尔街没有老人,也就是说股市中很难见到50岁以上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因为压力太大,不适应离开的?有。但更多的是在与大熊市的“恩爱”中离别的。

不过,拿别人的钱去博傻的专业理财者并不是最不幸的,他们最多是少拿了提成花红,离开岗位而已。最郁闷的可能是那些自由职业投资者,他们以“财务自由”为目标,坐在家里想当富爸爸,为了每月的现金流,他们不能战也要战,下场可想而知。其实,想做富爸爸,首先应做到财务自由,然后以平和的心态去投资,可能更符合正道。

在你只是认为股市“值得一搏”时,多琢磨琢磨巴老的话吧:

没有人逼你击球。如果你不击球,除了错过机会之外,你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乱击球,忍不住击球,不单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是那些金融精英做的事。2008年8月22日CNBC对巴菲特进行采访,大家都在议论巴菲特说要花5亿美元买的中国企业是哪一家,却没注意到巴菲特对“主权基金”的嘲讽。

巴菲特说,最近他接到了很多人的电话,“更多的电话更像是困境中打出的求救电话,而不是能够提供机会的电话,我告诉这些人,他们应该打电话给主权基金”。

巴菲特把“主权基金”称为“无知资金”。他解释道: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这个国家内获得了一项很不错的交易,你就不必去北京或者去中东地区找人给这项交易提供资金。就像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勘探者对你说“我们在得克萨斯州有一项很好的交易要提供给你”时,我总是会想,得克萨斯州内到处都是石油投资者,为何他们不去找这些人呢?

我认为他们正在买入别人卖给他们的东西。在证券行业中,你不应购买别人卖给你的股票,你应该基于你的分析,找到最便宜的股票之后才买入。当有人在电话里跟你说,你知道的,买吧,它价值20亿美元呐,这是全球最好的股票了。事实上这并不是全球最好的股票。全世界可以买入的最好的股票是你自己挖掘出来的、别人没有提及的股票。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将股票卖给你,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获得佣金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费用。

中国平安2008年年初想去抄海外金融股的底,竟计划融资1600亿元左右。我当时颇为激愤,写了文章痛斥之,有朋友来电话说我太偏激。大半年过去了,如果当时中国平安顺利融资“抄底”,今天就是不破产,也到了破产的边缘吧。中国平安犯了什么错误?我看就是巴菲特说的买华尔街人要卖的东西。中国平安向来以国际化管理团队傲视群雄,现在看来也就是华尔街销售员的水平。记得在2008年3月份的股东大会上,有位女士对马明哲拿了高薪还要花大代价聘请这么多管理明星表示不满,马总嗤之以鼻。而今可证实这位女股东的眼光很准,马总与他的团队都不值这个价。

《巴菲特早期对股指期货的担忧》摘自1987年12月7日版的《财富》杂志,巴菲特认为:

这些期货合约非常接近于赌博,相似性非常高,相似比例至少为95%且高于这一比例的可能性更大。你将看到人们会对短期内股市波动进行赌博且他们能够用很少的资金下重注。经纪商将鼓励这些人进行期货交易,他们希望看到客户资金能快速周转——这是经纪商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直接收益。

巴菲特是反对股指期货的: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人对不必要的股指期货进行赌博,也不需要更多的经纪商来鼓励人们进行这种赌博。我们需要的是关注企业和投资的长期前景的投资者和顾问,需要对投资资本做出明智的承诺,而不是使用杠杆在市场中进行赌博。

《巴菲特谈股市》(1999年)和《巴菲特谈股市》(2001年)均发表在美国《财富》杂志上,文章都不是很长,却非常重要。巴菲特经常说自己不讨论宏观形势,更不预测股市走势,但在这儿,他却预测了未来美国十多年的股市状况,从今天看,很准确。

通俗地说,巴菲特也承认股市是有周期性的,丰年透支了未来的岁月,就变成了灾年,但丰年与荒年的周期不是《圣经》所说的7年,而是17年。在灾年,不要预期有丰年那么高的收益率,比如今后很多年美国股市的回报率剔除成本之后可能会达到7%左右,这已经不错了。如果用巴菲特的方法分析中国股市,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