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稻

攻稻

【原文】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取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译文】

稻子收割之后,就要进行脱粒。用手握稻秆摔打脱粒的占一半,把稻子铺在晒场上用牛拉石磙进行脱粒的也占一半。手工脱粒,是手握稻秆在木桶上或石板上摔打。稻子收获的时候,天气雨多晴少,稻田和稻谷都很潮湿,不能把稻子收到晒场上去脱粒,就用木桶在田间就地脱粒。如果晴天稻子也很干,使用石板脱粒就更方便了。

【原文】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借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译文】

用牛拉石磙在晒场上碾压稻谷,要比手工摔打省力三倍。但是留着当稻种的稻谷,恐怕磨掉谷壳而使种子减少发芽率。所以,南方种植水稻较多的人家,虽然大部分稻谷都是用牛力脱粒,但留作明年稻种的就宁可在石板上摔打脱粒了。

【原文】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译文】

最好的稻谷是九成饱满一成秕谷。如果风雨不调和,耘耔不及时,那么稻谷就只有六成饱满而四成是秕谷。去掉秕谷的方法,南方都用风车去扇。北方稻子少,多用扬场的方法,也就是用扬麦子和黍子的办法来扬稻子。这种方法不如用风车那样方便。

【原文】

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稻入碾亦省砻也。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木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笋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

【译文】

稻谷除去谷壳用的是砻,除去糠皮用的是舂或碾。但是,用水碓来舂,就同时起到了砻的作用。干燥的稻谷用碾加工也可以省去用砻去壳的工序。砻有两种:一种是用木头做的。锯一段一尺左右的圆木(多用松木),砍削并合成磨盘形状,两扇都凿出纵向的斜形齿纹,下扇安一根轴穿进上扇,在上扇中间挖一个大斜孔,让稻谷从中落下。木砻加工二千多石稻谷就不能再用了。用木砻加工,即便是不太干燥的稻谷,也不会被磨碎。因此,上缴的军粮和官粮,无论大量运输或就地储藏,都是用木砻加工的。

【原文】

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筜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译文】

另一种是土砻。破开竹子编织成一个圆筐,用干净的黄土填充其中并夯实,上下两扇都镶嵌竹条作磨齿。上扇安个竹篾漏斗用来装稻谷并注入砻中。土砻的加工量比木砻要多一倍。稻谷稍微潮湿一点,在土砻中就会磨碎。土砻加工二百石稻米就会坏。使用木砻的必须是强壮有力的人,而土砻即使是体弱力小的妇女儿童也能使用。老百姓吃的米都是用土砻加工的。

【原文】

凡既砻,则风扇以去糠秕,倾入筛中团转。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重复入砻。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用。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洼,妇子所需也。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臼亦两种。八口以上之家,掘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斗,小者半之。横木穿插碓头碓嘴冶铁为之,用醋滓合上,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则粗,太过则粉,精粮从此出焉。晨炊无多者,断木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舂以后,皮膜成粉,名曰细糠,以供犬猪之豢。荒歉之岁人亦可食也。细糠随风扇播扬而去,则膜尘净尽而粹精见矣。

img

【译文】

稻谷用砻磨过以后,就要用风车扇去糠秕,然后再倒进筛子里团团转动。未破壳的稻谷便浮到上面,取出它倒入砻中再进行加工。大的筛子周长五尺,小筛子约为大筛的一半。大筛的中心稍微隆起,供强壮的人使用。小筛的边高只有二寸,中间低平,供妇女儿童使用。稻米筛过之后,再放到臼里舂。臼也有两种。八口人以上的人家,在地上挖坑埋石臼。大石臼的容量是五斗,小石臼约为一半。在一条横木上穿插入碓头(碓嘴是用铁做的,用醋滓将它和碓头黏合上),用脚踩踏横木的末端来舂米。用力不足米就粗,用力太大米就碎,精米都是这样加工出来的。吃饭人不多的家庭,就截木做成棍杵,它的臼是用木头或石头做的,这样来舂米。舂过以后,糠皮都变成了粉,叫作“细糠”,用来喂猪养狗,遇到荒年,人也可以吃。细糠随着风车扇的风而去,细糠和灰尘除去干净了,大米就出来了。

【原文】

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引水成功,即筒车灌田同制度也。设臼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两三臼。流水洪而地室宽者,即并列十臼无忧也。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绝。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则洪潦为患,高则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为地,橛桩维之。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烦椓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举而三用者,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计无遗者之所为也。凡河滨水碓之国,有老死不见砻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终始。惟风筛之法则无不同也。

【译文】

水碓是山区里住在江河边的人创造的。用它加工稻谷,要节省人力十倍,因此人们都乐意使用水碓。引用水力带动水碓和利用筒车浇水灌田是同样的原理。设臼的多少不一样,如果流水量小而地方也狭窄,就设置两至三个臼;如果流水量大而地方又宽敞,即使并排设置十个臼也不成问题。江西上饶一带建造水碓的方法非常巧妙。建造水碓的困难在于选择埋臼的地方,如果石臼设在地势低洼处,可能会被洪水淹没;地势太高,水又流不上去。上饶一带造水碓的方法是,用一条船作为基地,在岸上打木桩,用绳把船系牢。在船中填上泥土,埋设石臼。在河中筑一道小坝,水碓就造成功了,不用费力去打桩筑坡了。水碓一举还有三用,利用水流的冲击力来使水轮转动,用第一节带动水磨磨面,第二节带动水碓舂米,第三节用来引水浇灌稻田。这是智慧的人们周密设计的结果。在使用水碓的河滨地区,有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砻,因为他们的稻谷去壳去糠皮始终都是用水碓。唯独使用风车和筛子,各个地方都相同。

【原文】

凡碨砌石为之,承藉、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极燥之谷,稍润则碎断也。

【译文】

碾大都是用石头做成的。碾盘和转轮都是用石头做的,用耕牛还是马驹来拉碾就随便人们选择了。用一头牛干一天,相当于五个人。但是,要碾的稻谷,必须是晒得非常干燥的,稍微潮湿一点,米就碾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