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

白瓷

【原文】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江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译文】

白色的黏土叫做“垩土”,陶瓷坊用它来制造精美的瓷器。我国出产“垩土”的地方只有五六个,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县,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垩土”出在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来造瓷坯嫌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德化窑是专烧瓷器神仙、精巧人物和玩具的,不太实用。河北省定县和河南省禹县等窑所烧制出的瓷器,颜色发黄,暗淡而没有光泽。上述所有地方产的瓷器都抵不上江西景德镇出产的好。浙江省的丽水和龙泉两县烧制出来的上釉杯子、碗碟,颜色墨蓝如同青漆,这种瓷器叫“处窑”。宋朝、元朝时期,龙泉的华琉山山脚下有章氏兄弟建造的窑,出品极为名贵,古董行所说的“哥窑”就是指这种瓷器。

【原文】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译文】

名扬全中国且人们争相购买的瓷器,都是江西饶州浮梁县景德镇出产的。景德镇自古到今,都是烧制名瓷的地方,然而当地却不产白土。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地的山上。一座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两种白土混合在一起,才能做成瓷器。将这两种白土分别做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白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进水缸内用水澄清,浮上来的是“细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是“粗料”。在细料缸中再倒出浮在上面的那部分便是最细的料,沉到底下的就是“中料”。澄过后,分别倒入窑旁用砖砌成的长方形塘内,靠着窑的热度蒸发水分。然后,重新加清水调和后制作瓷坯。

【原文】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合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拔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译文】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香炉、瓷盒一类,还有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一类。制作“印器”,先要用黄泥制成模具,或者对半剖开,或者切成上下两截,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在接缝处粘合起来,烧出来自然会完好无缝。另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包括成千上万的大小杯子盘子之类,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十分之一。制造这种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用直木一根,深埋地下三尺并使它固定。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一上一下安装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圆盘也沿带动陶车旋转。上盘的正中,安装一个用檀木刻成的盔头在上面。

【原文】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然后补整碎块,就车上旋转打图。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译文】

制造杯子盘子没有固定的方法。用双手扯泥放在盔头上,拨动圆盘旋转,用剪了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就塑造成了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出废品不要紧,把废坯揉成陶泥后可以再用)。功夫深技术熟练的人,就可以做到千万个杯碗好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用泥加粗盔帽,等陶泥晾干以后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后,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在坯还湿润时,再印一次,把它晒得又干又白,蘸一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刮削时,手稍有抖动,烧出的瓷器就有缺口)。瓷坯修好以后,就可以在旋转的陶车上划圈。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画好后喷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原文】

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掩光色不釉

【译文】

在制造表面呈显裂纹的瓷品、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制造表面呈显裂纹的瓷品,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立即取出来,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涂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购买真品他们不惜重金。古代的香炉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原文】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堀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译文】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和而成的,好像澄清后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浆调制而成浆的,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青瓷釉”没有详细记载怎么制作的),盛在瓦缸里。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坯身。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三尺深就可以找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烧成后,“上料”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料”“下料”依次减少。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因此,“上料”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上料”的三分之一。

【原文】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译文】

景德镇使用的瓷釉,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上料”,叫做“浙料”。江西上高等地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呈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凡是要将碎器杯子烧制成紫霞色,先要将胭脂石粉打湿,用铁丝网兜盛着碎器坯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红”瓷器则是烧制成了再巧妙地用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不是朱砂在火中留下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原文】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烧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译文】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入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的每一个泥饼托住一个瓷坯,底下空的地方用沙子填充。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十几个可以放在同一个匣钵里。好的匣钵可以使用十几次,差的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内,然后就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够了。先从窑门烧火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可用铁叉取出一个来检验火候是否足够。经辨别火候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火了。匡算制作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