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舫
【原文】
凡京师为军兵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乐间因之。以风涛多险,后造漕运。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译文】
京都是军队与百姓聚居的地方,全国各地都要利用水运来供应它的物资,漕船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元朝统一全国后,决定以北京为都城。当时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一条是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一条是从海门县的黄连沙出发,都是沿着海路直达天津,用的是遮洋船。一直到明朝的永乐年间还是这样。因为海洋中风浪大危险多,后来就改为内河航运了。苏州府布政使陈瑄首先制造平底的浅船,那就是现在运粮船的最初规格。
【原文】
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为覆瓦。伏狮前为阀阅,后为寝堂。桅为弓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糸牽为履鞋,纟聿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廒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
【译文】
这种船,船底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枋未相当于墙壁,上面一反一顺的阴阳竹片相当于盖瓦;船头的头伏狮相当于屋前的门楼柱,船尾梢伏狮相当于寝室;桅杆就像亏弩,风帆和帆索就像弓弩的翼,船橹相当于拉车的马;拖船的缆绳相当于走路的鞋子;系住铁锚的粗缆以及绑紧全船的大索,好像鹰和雕等猛禽的筋骨;船头第一桨好比开路先锋,尾舵则是指挥的主帅;锚是在停驶泊船时起固定作用的。运粮船最初的规格,船底长五丈二尺,船板厚二寸,选用大楠木为最好,栗木是其次;船头长九尺五寸,船梢长九尺五寸;船底宽九尺五寸,其中船头底宽六尺,船尾底宽五尺;船头大横木(头伏狮)长八尺,船尾大横木(梢伏狮)长七尺;整东船由船的面横梁、底横梁及其隔舱板所形成的构架一共十四个;接近船头的龙口梁宽一丈,到船底的深度为四尺;树立中桅杆的梁一丈四尺,到船底的深度为三尺八寸;船尾的后断水梁长九尺,高出船底四尺五寸;船楼两旁的通道共宽七尺六寸。这都是漕船初期的规格,载米量可以接近两千石(每条船每次缴交五百石就是足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