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工部分司主之。凡钱通利者,以十文抵银一分值。其大钱当五、当十,其弊便于私铸,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辄不行也。

【译文】

将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方便民众使用。铜钱的一面印有“国号”和“通宝”四个字。工部下属的一个部门主管这项工作。通行的铜钱,十文等于白银一分的价值。一个大钱的面值相当于普通铜钱的五倍或者十倍。发行这种大钱的弊端是方便不法之徒私自铸造,反而祸害了百姓。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在发行过一阵子大钱之后,很快就停止发行了。

【原文】

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倭铅京中名水锡居四、三,此等分大略。倭铅每见烈火,必毫四分之一。我朝行用钱高色者,唯北京宝源局黄钱与广东高州炉青钱高州钱行盛漳、泉路,其价一文敌南直江浙等二文。黄钱又分二等,四火铜所铸曰金背钱,二火铜所铸曰火漆钱。

【译文】

每铸造十斤铜钱,需要用红铜六、七斤,锌(北京把锌叫做水锡)四、三斤。这是粗略的比例。锌每高温加热一次,就要损耗四分之一。明朝通用的铜钱中成色最好的,是北京宝源局铸造的“黄钱”和广东高州铸造的“青钱”(高州钱通行于福建漳州、泉州一带),它们每一文相当于南京和江苏、浙江铸造的两文。“黄钱”又分为两种,用“四火铜”铸造的叫做“金背钱”,用“二火铜”铸的叫做“火漆钱”。

【原文】

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砂和炭末为之京炉用牛蹄甲,未详何作用。罐料十两,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易化物也。罐长八寸,口径二寸五分。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洪炉扇合,倾入模内。

【译文】

铸钱时用来熔化铜的坩埚,是用最细的泥粉(以打碎的土砖干粉为最好)和炭粉混合后制成的(北京熔铜的坩埚还加入了牛蹄甲,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熔铜坩埚的材料比例,是每十两坩埚料中,泥粉占七两而炭粉占三两。因为,炭粉的保温性能好,可以帮助泥粉更容易使铜熔化。坩埚高约八寸,口径约二寸五分。一个坩埚大约可以装铜和铅十斤。熔炼时,铜先放进去熔化,然后再投放铅。鼓风使它们熔合后,再倾注到模子里。

【原文】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实,合上后匡,如是转覆,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捆定。其木匡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咀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冷定解绳开匡,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夹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锉边沿,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锉,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

【译文】

铸钱的模子,是用四根木条构成一个空框(木条各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把泥粉和炭粉筛到非常细小,搅拌混合填充空框,再少量地撒些杉木炭或柳木炭的灰在上面,或者燃烧松香和菜籽油,生成混合烟熏它。然后把一百枚母钱(用锡雕成的钱模),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无字的背面铺排在框面上。又用一个填实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如上述方法合盖上去,就构成了钱币一底一面两个框模。接着,用手把它翻转过来(揭开前框),母钱就全部脱落在后框上面了。再用另一个填实了的木框合盖在后框上。这样反复翻转,做成十几套框模。随后,用绳索把它们捆绑固定。木框的边缘上原来留有灌注铜液的口子,一个铸工用鹰嘴钳从熔炉里提出坩埚,另一个铸工用另外的钳子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熔铜液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解下绳索打开框模,一百个铜钱就像果子挂满树枝。因为,模子中原来留下的铜水通路上,流动的铜凝结成了树枝状的样子。把钱逐个夹出摘下来,等着打磨铣锉。加工时,先锉铜钱的边沿,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然后,锉平铜钱表面不规整的地方,这就要一个一个单独进行了。

【原文】

凡钱高低,以铅多寡分,其厚重与薄削,则昭然易见。铅贱铜贵,私铸者至对半为之,以之掷阶石上,声如木石者,此低钱也。若高钱铜九铅一,则掷地作金声矣。凡将成器废铜铸钱者,每火十耗其一。盖铅质先走,其铜色渐高,胜于新铜初化者。若琉球诸国银钱,其模即凿锲铁钳头上,银化之时,入锅夹取,淬于冷水之中,即落一钱其内。

【译文】

铜钱成色的好坏,以锌的含量多少来区分。铜钱的轻重与厚薄,那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锌价钱便宜而铜价值更贵,私自铸造铜币的人甚至用铜和锌各一半来铸造。将这种钱掷到石阶上,发出的响音声就像木头或石块落到地上,表明成色很低。如果是成色高的铜钱,应当是九成铜、一成锌,把它掷到地上,会发出金属的声音。用废铜器来铸造铜钱,每熔化一次就会损耗十分之一。因为其中的锌会挥发一些,铜的含量就会逐渐提高,铸造的铜钱成色就会好于新铜铸成的铜钱。像琉球一带铸造的银币,模子就刻在铁钳头上,当银熔化的时候,将钳子头伸进坩埚里夹取后,在冷水之中一淬,一块银币就落在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