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出,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译文】

中国出产的银,浙江和福建原来都有银矿,到了明初,有的仍然在开采,有的已经关闭了。江西饶州、信州和瑞州三个州,有些银矿从来没有开采过。湖南省的辰州,贵州省的铜仁,河南省的宜阳县赵保山、永宁县秋树坡、卢氏县高嘴儿、嵩县马槽山,四川省的会川密勒山,以及甘肃省的大黄山等处,都有优良的产银矿。其余的地方就难以一一列举了。然而,这些银矿产量不多,每次开采时,采银的数量不足,那么就得摊派钱财来赔偿。如果法制不严,就容易出现偷窃和争夺现象,而酿成祸害事故。所以,法律法令不得不十分严苛。河北和山东各地,由于天气寒冷,石层又薄,因而不出产金银。统计以上八省出产金银的总量,还比不上云南省的一半。所以,开矿炼银,只有在云南可以永远进行。

【原文】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洞中有矿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上搘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img,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钅广,其外包环石块曰矿。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掌,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

【译文】

云南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个地方储量最为丰富,曲靖、姚安位居其次,镇沅又居其次。凡是石山洞穴里蕴藏有银矿的,在山上面就会出现一堆堆带有微褐色的小石头,分成若干个支脉。矿工要挖一二十丈深才能找到矿脉。完成这种工程,不能按天按月来计划。找到了银矿苗以后,才能知道银矿的具体位置。银矿埋藏在很深的泥土里,而且像树枝那样分叉,矿工随着矿苗分头挖掘找矿。边挖边搭架横板用来支撑坑顶,防止塌方。矿工提着灯笼分头挖掘,一直挖掘到矿砂为止。在土里的银矿苗,有的掺杂着一些黄色碎石,有的在泥隙石缝中像散乱的丝线,这些迹象表明离矿石很近了。银矿石中,含银较多的成块矿石的叫“礁”,细碎的叫“砂”,表面成树枝状的叫“钅广”(“矿”),外面包裹着的石块的叫做“围岩”。“围岩”大的像斗,小的像拳头,都是可以抛弃的废物。礁砂形状像煤炭,底下垫着石头因而显得不那么黑。礁砂的好坏分几个等级(矿主挖到矿砂后,先要交到官府鉴定分级,然后确定税额)。出土的矿砂要用斗量,再送去冶炼。矿砂品质好的,每斗可以炼出纯银六七两,中等的可炼出三四两,最差只可炼出一二两。

【原文】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朵,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熔出团约重百斤。

【译文】

把“礁砂”放进炉内冶炼前,先要拣掉其中的杂物并淘洗干净。炼银炉是用土筑的大土墩,高约五尺,底部铺上粹瓷片和炭灰,每个炉子可容纳“礁砂”二石。用栗树木炭二百斤,在“礁砂”周围叠架起来。靠近炉子的地方砌砖墙一道,高和宽各一丈多。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利用砖墙来隔热,拉风箱的人才能立身安生。等到炉里的木炭烧完了,就用长铁叉继续添加。如果火力够了,炉里的“礁砂”就会熔化成团。这时,银还混在铅里,没有分离出来。匡算两石“礁砂”熔成的团重量约一百斤。

【原文】

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洞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他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译文】

冷却后取出,再放入“分金炉”(又叫“虾蟆炉”)里,用松树木炭围住,透过一个小门辨认火色。可以用风箱鼓风,也可以用扇子扇风。达到一定的温度,熔团会再熔化,铅沉到炉底(炉底的铅已成为“氧化铅”,再放进别的炉子里熔炼,可以得到“扁担铅”)。不断用柳树枝从门缝中插进去燃烧,如果铅全部成了氧化铅,就提炼出了纯银。刚炼出来的银,又叫做“生银”。倒出来的银锭如果表面没有丝纹,就要再熔炼一次,直到银锭中心出现一点云南人叫“茶经”的圆星。接着加入一点铜,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倒入槽里就会现出丝纹了(倒进槽里才能出现丝纹,是因为四周被围住,银气不会四处散发)。云南楚雄的银矿又不一样,那里的矿砂含铅量太少,还要用其他地方采购的铅来辅助炼银。每一百斤“礁砂”,就要先垫二百斤铅在炉子里,然后才鼓风将“礁砂”冶炼成团。至于再转到“虾蟆炉”里使铅沉下分离出银,那方法是相同的。银的开采和熔炼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其他办法。在炼丹方书和《本草纲目》中,常常没有根据地乱说乱注,令人讨厌得很……

img

【原文】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埚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埚底,名曰银锈。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

【译文】

世间使用的银,只有红铜和铅两种物质可以用来掺混作假。但是,把碎银铸成银锭的时候,就可以除去杂质加以提纯。方法是将杂银放在坩埚里,送进炉里用猛火熔炼。撒上少量硝石,铜和铅便会全部凝结在埚底,这就叫“银锈”。那些在灰池里敲落下来的,叫做“炉底”。将“银锈”和“炉底”一同放进分金炉里,用装满炭火的土甑熔炼,铅就会先熔化,流向低处,铜和银联在一起,用铁条分拨,两者就截然分开了。人工与天工之关系在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