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丝
【原文】
凡治丝先制缫车,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凡绫罗丝一起投茧二十枚,包头丝只投十余枚。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作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干勾挂,以登大关车。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干与磨木之上。川蜀丝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译文】
缫丝先要制作缫车。缫车的尺寸、部件及其组合构造,都在后面的图例上。缫丝时,先要烧开锅里的水,再把蚕茧放进锅中,生丝的粗细取决于投入蚕茧的多少。劳作一整天,一个人能得到三十两丝。如果缫包头丝(织头巾用),就只能得到二十两,因为丝缕比较细长。织绫罗用的丝,一次要投进蚕茧二十个,织造包头丝只能投进十多个。当煮蚕茧的水沸腾了,就用竹签拨动水面,丝头就会自己出现。将丝头提在手中,穿过竹针的孔,先绕过星丁头(用竹棍做成的像香筒形状的导丝轮),然后勾挂在送丝竿上,再绕到大关车上。遇到断丝的时候,只要找到丝头搭上去,不需要绕结到原来的丝头上。想要丝在大关车上排列均匀而不会堆积在一起,全靠送丝竿和脚踏摇柄的配合。四川生产的缫车结构稍有不同,缫丝的方法是把支架横架在锅上,一次牵引四五缕丝上车,但需要两人面对面站在锅旁寻找丝的头。然而,此法最终还是不如湖州制作的缫车完善。

【原文】
凡供治丝薪,取极燥无烟湿者,则宝色不损。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许。运转如风转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若晴光又风色,则不用火。
【译文】
供缫丝用的柴火,要选择非常干燥且无烟气的,这样可以使丝的色泽不受损害。使蚕丝质量好的办法是六个字:一是“出口干”,蚕结茧时用炭火烘干。一是“出水干”,把丝绕上大关车时,烧四、五盆木炭火,放在离大关车五寸左右的地方。当大关车飞快旋转时,蚕丝边转边被火烘干。这就是所说的“出水干”(如果是晴天又有风,就不用火烘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