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盐

井盐

【原文】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故造井功费甚难。

【译文】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很远,车船交通困难,地形又很高,因此那两个省的盐就蕴藏在当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盐井的圆周不过几寸,上面的口子用一个小水盂便能盖住,而盐井的深度必须要达到十丈以上,才能到盐水层,因此凿井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和费用。

img

【原文】

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粉碎,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

【译文】

凿井的工具铁锥,形状很像碓嘴。要把铁锥的尖端做得非常坚固锋利,才能在石板上冲凿穿孔。铁锥的锥身用破开成两半的竹片夹住,再用麻绳紧紧缠住,做成悬挂的铁锥。每凿进数尺深,就要用竹竿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长度。起初的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才可能把石头舂得粉碎。随后,把长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铁勺,把碎石挖出来。打一眼深井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而打浅井一个多月就完成了。

【原文】

盖井中空阔,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丈长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长絙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絙,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不用牢盆,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译文】

如果井眼凿的过大,卤气就会散发,不能凝结成盐。当盐井凿到盐水后,挑选一根长约一丈的好毛竹,将竹子内的节都凿掉,只留最底下的一节不打掉。在竹筒下端安一个阀门,吸水进竹筒,用长绳绑住竹筒,将它沉到井底,竹筒内就会汲满了盐水。井上安装桔槔或辘轳等提水工具,操作时用牛拉动转盘,再带动辘轳绞起绳索,把盐水汲上来。然后,将卤水倒进锅里煎熬(只用中等大小的锅,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结成盐,颜色非常洁白。

【原文】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译文】

四川西部有一种火井,奇怪得很。火井里居然全都是冷水,完全没有一点热气。但是,把长长的竹子劈开去掉竹节,再拼合起来用漆布缠紧,将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用曲管连接,曲管口对准锅内,把卤水接进锅里。只见热气腾腾的,卤水很快就沸腾起来。可是打开竹筒一看,却没有一点烧焦的痕迹。看不见火焰而产生了火功加热的作用,这真是人间的一大奇事!四川、云南两省的盐井,逃避官税很容易,难以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