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原文】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心而燃炷者也。
【译文】
墨是由烟(炭黑)和胶结合而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猪油等烧烟做的墨,占十分之一;用松烟做的墨,占十分之九。制造贵重的墨,本朝(明朝)最推崇安徽的徽州人,他们有时由于油料运输困难,于是派人到湖北的江陵、襄阳和湖南的辰溪、沅陵等地租屋居住,购买当地便宜的桐油就地点烟,把烟灰带回家制墨。有种墨,在纸上写字,阳光斜照时可泛红光,那是用紫草汁浸染的灯芯去点燃油灯,所收集到的烟而做成的。
【原文】
凡爇油取烟,每油一斤得上烟一两余。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灯盏二百副。若刮取怠缓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译文】
燃油取烟,每斤油可获得上等烟一两多。手脚麻利的,一个人可照管烟灯二百多盏。如果刮取烟灰不及时,烟就会过火而质量下降,造成油料和时间一并浪费了。其余的一般用墨,都是先把松树的松脂排除,再去砍树。松脂哪怕有一点点没排除干净,它的烟做成的墨就总会有渣滓,不好书写。排除松脂的方法,是在松树根部凿一个小孔,然后点灯慢慢地燃烧,松树全身的松脂就会趋向这个暖和的小孔泄流出树外。
【原文】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内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剖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
【译文】
烧松木取烟,要砍伐松树并将松木斫成一定的尺寸。取松烟的方法,是在地上用竹篾搭建一个圆拱篷,就像小船上遮雨篷的样子,一节一节连接达十多丈。内外和搭连处都要用纸和草席糊紧密封。每隔几节,留一个小孔出烟。竹篷和地面接触的地方,要堆泥土密封,篷内要预先用砖砌出一个烟火通道。用松木在里面连续燃烧几天,停火冷却后进去刮取烟灰。烧松烟时,烟火从篷头弥漫到篷尾。从靠尾一二节中刮取到的烟叫“清烟”,是制作优质墨的原料。从中节取的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料。从近头一二节中只能刮取“烟子”,卖给印刷书籍的店家,还要磨细了才能用。其他的就留给漆工、泥工作为黑色涂料使用了。
【原文】
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精悫。其和胶之后,以捶敲多寡分脆坚。其增入珍料与漱金、衔麝,则松烟、油烟增减听人。其余《墨经》《墨谱》,博物者自详,此不过粗记质料原因而已。
【译文】
造墨用的松烟,在水中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可以根据浮沉物来分辨它的精细或粗糙(上浮的为精,下沉的为粗)。在和胶调合固结之后,用锤敲它,根据敲出的多少来区别墨的坚脆。在松烟或油烟中加入金箔或麝香一类的珍贵原料,多少全由人来决定。其他有关墨的知识,《墨经》《墨谱》等书中都有所记载,追求博学的人可以自己去仔细阅读,这里只不过是简单地叙述制墨的原料和方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