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珠玉

【导读】

作者本着“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理念,将与一般民生无关紧要的珠玉等奢侈品放于卷末。本篇重点讲述珍珠、宝石、玉的生产技术,并介绍了水晶、玛瑙、琉璃的种类和产地。虽然在解释珠玉宝石形成的原因时有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但其介绍了水底、深井的操作技术,却有一定的史料和参考价值。此处只选录本章中的一节。

【原文】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其云蛇腹、龙颔、鲛皮有珠者,妄也。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三代以前,淮扬亦南国地,得珠稍近《禹贡》“淮夷嫔珠”,或后互市之便,非必责其土产也。金採蒲里路,元採扬村直沽口,皆传记相承之妄,何尝得珠?至云忽吕古江出珠,则夷地,非中国也。

【译文】

珍珠一定产自蚌蛤腹内,在月光的映照下逐渐孕育成形,经过多年才成为珍贵的宝物。至于蛇的腹内、龙的下颔及鲨鱼的皮中有珍珠,都是虚假的。中国的珍珠必定出产在广东雷州(海康)和广西合浦(廉州)这两个“珠池”里。夏、商、周三代以前,淮安、扬州一带也属于南方诸侯国的地域,珠子比较接近《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淮夷嫔珠”,这也许只是在市场上卖买的,不一定是当地所出产的。宋代金人采自东北黑龙江克东县乌裕尔河一带、元代采自河北武清(杨村)到天津大沽口一带的说法,都只是虚假的误传。这些地方什么时候采得过珍珠呢?至于说忽吕古江产珠,那是少数民族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

img

【原文】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译文】

从蚌中孕育出珍珠,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他形体小的水生动物,被天敌吞噬的很多,所以寿命都不长。蚌却因为有坚硬的外壳包裹着,天敌没有空子可以钻,即便被吞咽到肚子里,也是囫囵吞枣而不被消化。所以蚌的寿命能达百年千年,有条件生成无价之宝。蚌孕育珍珠是在很深的水底下。每逢圆月当空,就张开贝壳接受月光照耀,吸取月光的精华,化为珍珠的形魄。尤其是中秋月明之夜,老蚌格外高兴。如果天上通宵没有云彩,它就随着月亮的东升西沉而不断转动它的身体以获取月光的照射。也有些海滨不产珍珠,是因为当地海水涨落波涌猛烈,蚌没有平静的藏身之地。

【原文】

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莺,可百八十里。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蜑户採珠,每岁必以三月,时牲杀祭海神,极其虔敬。蜑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所在,则不敢侵犯。

【译文】

广西合浦(廉州)的珠池,从乌泥池、独揽沙池到青莺池,大约有一百八十里远。广东海康的珠池,从乐岛到石城界(合浦与廉江边界),约有一百五十里。这些地方的水上居民采集珍珠,每年一定是在三月间。那时候,会宰杀牲畜祭祀海神,非常虔诚恭敬。他们能生吃海鲜,在水中也能看透水色。他们还知道蛟龙藏身的地方,所以不敢到旁边去打扰它。

【原文】

凡採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译文】

采珠的船舶,要比其他的船宽大一些和圆一些,装载很多草垫子在船上。每当经过海面上的旋涡时,就把草垫子抛下去,船就能安全地驶过。采珠人在船上先用一条长绳绑在腰间,然后带着篮子潜入水中。潜水采珠人,还要用锡做的弯管将口鼻罩住,以便在水中呼吸,并将罩子的软皮带包缠在耳项之间。有的人最深能潜到水下四五百尺,将蚌捡到篮子里。呼吸困难时就摇绳子,船上的人便会赶快把他拉上来。有不幸的人可能葬身鱼腹。潜水的人出水之后,要立即用热毛皮织物盖上,太晚了人就会冻死。

【原文】

宋朝李招讨设法以铁为构,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旁,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今蜑户两法并用之。

【译文】

宋朝有一位姓李的招讨官发明了一种采珠网兜,前面装上铁齿耙,底部横放木棍,拉网时封住网口,两角吊上石头(作为沉子)沉底,四周围上麻绳网兜。将牵绳绑缚在船的两侧,借着风力张开风帆,兜取珠贝。但是,这种采珠的方法还有漂失和沉没的危险。现在,水上采珠人两种方法同时采用。

【原文】

凡珠在蚌,如玉在璞。初不识其贵贱,剖取而识之。自五分至一寸五分径者为大品。小平似覆釜,一边光采微似镀金者,此名珰珠,其值一颗千金矣。古来“明月”“夜光”,即此便是。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珰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螺蚵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粱粟,常珠如豌豆。琕而碎者曰玑。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

【译文】

珍珠生长在蚌的腹内,就如同玉生在璞中一样。开始还不能识别它的贵贱,等到剖取之后才能分辨。周长五分到一寸五分的就算是大珠。有一种大珠稍显扁平,像个倒扣的锅,一边的光彩有点像镀了金,这珠叫“珰珠”,每一颗都价值千金。这便是过去人们所传说的“明月珠”和“夜光珠”。白天天气晴朗时,在屋檐下能看见它有一线光芒不断闪烁。“夜光”不过是它的雅号,并不是真有在夜间发光的珍珠。其次便是“走珠”,放在平底的盘子里,它会滚动不停,价值与“珰珠”差不多(死人口中含上一颗,尸体就不会腐烂,所以帝王之家不惜用重金购买)。再次的就是“滑珠”,色泽光亮,但形状不是很圆。再次的是“螺蚵珠”“官雨珠”“税珠”“葱符珠”等,粒小的珠像小米粒,平常的珠像豌豆。低劣而破碎的珠叫做“玑”。从“夜光珠”到“碎玑”,就像人从王公到奴隶分成了不同等级。

【原文】

凡珠生止有此数,採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採,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一採得二万八千两。万历中,一採止得三千两,不偿所费

【译文】

珍珠的自然产量是有限的,采得太频繁了,生产就不能持续。如果几十年不采,那么蚌可以安身繁殖后代,就能孕育更多的珍珠。所谓“珠去而复还”,这其实是珍珠固有的消长规律,并不是真有什么“清官”感召之类的神话(明代弘治年间,有一年采珠二万八千两。万历年间,有一年只采得三千两,还抵不上采珠的成本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