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盐

池盐

【原文】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

【译文】

池盐产地我国有两个,一处在宁夏,出产的食盐供应边境要塞重镇;另一处是山西解池,出产的食盐供应山西、河南各郡县。解池在河南安邑、猗氏和临晋之间,它的四周筑有围墙用来保护盐池。池水深的地方,水为深绿色。当地制盐的人,把池旁的土地整理成畦垄,引池内的清水到畦垄之中。但绝对不能让浊水流入,否则泥沙会淤积在盐中。

【原文】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其海丰、深州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也。

【译文】

引池水制盐,每年春天就要开始。时间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风大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凝结成盐,这种盐名叫“颗盐”,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海水煎熬的盐细碎,而池盐成颗粒状,所以得到了“大盐”的名号。池盐一经凝结成形后,扫起就可供人食用。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得到的铜钱只不过几十文而已。而在海丰和深州,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凝结后扫起就可食用,不需再煎煮加工,和池盐是一样的。但结晶成盐的时间,以及它不依靠南风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