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译文】

世间用的铜,开采并熔炼后得到的只是“红铜”。加入炉甘石或锌共同熔炼,就会转变成“黄铜”;加入砒霜等药物,可以炼成“白铜”,加入明矾和硝石等药物,可炼成“青铜”;加入锡得到“响铜”;加入锌得到“铸铜”。然而,最原始的物质都是一种“红铜”而已。

【原文】

凡铜坑所在有之。《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或有所考据也。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东南间自海舶来,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洞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译文】

铜矿到处都有。《山海经》中说,全国产铜的地方共有四百六十七处,这或许是经过考证的。现在中国供人使用的铜,西部的四川、贵州两省出产的最多,东南部多是从海外运来的。湖北省的武昌、江西省的广信都有丰富铜矿。湖南衡州、江西瑞州等地出产的劣质铜叫“蒙山铜”,仅可以在铸造时掺杂,不能熔炼成坚实的铜块。

【原文】

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姜石,而有铜里,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流出,不似银矿之为弃物。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或如姜铁。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旁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译文】

产自山里的铜矿总是夹杂在泥石之中,要挖几丈深的矿井才能得到,采掘的矿石仍然有围岩包裹。围岩的形状好像姜石那样,表面呈现一些铜的斑点,这叫“铜璞”。把它拿到炉里去冶炼,仍然会有一些铜流出来,不像银矿石那样完全是废物。铜砂在矿山里的形状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有的暗,有的像黄铜矿,有的则像姜铁。淘洗掉夹杂在铜砂中的泥土,然后放进炉里熔炼,熔化后从炉里流出来的就是自然铜,也叫“石髓铅”。

【原文】

凡铜质有数种。有全体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旁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东夷铜又有托体银矿内者,入炉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出零银,然后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译文】

铜矿石有几个品种。有全部是铜、不夹杂铅和银的,只要入炉一炼就成。有的却和铅混杂在一起。它的冶炼方法是,在炉旁留高低两个孔,铅先熔化,从上孔流出;铜后熔化,从下孔流出。日本等处的铜矿有与银矿混杂一块的,放进炉里熔炼时,银会浮在上层,铜会沉在下面。商船运进中国的铜,叫做“日本铜”,它形状是长方形的铜板。福建漳州人得到后,有人将它入炉再炼,提取其中零星的银,然后铸成薄饼,像四川的铜那样出售。

img

【原文】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江西则广产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底,自然熔化。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唯人打造。

【译文】

由红铜炼成可以锻打的黄铜,要用一百斤自风煤(这种煤细碎如粉,和泥做成煤饼燃烧,不需要鼓风,从早到晚炉火通红。江西大多出产自宜春、新余等县)放入炉里烧。在一个泥瓦罐里装铜十斤,再加入炉甘石六斤,放入炉内,让它自然熔化。后来,人们因为炉甘石挥发耗损很大,就改用锌。每六斤红铜,配锌四斤,先后放入罐里熔化。冷却后取出即是黄铜,可供人们打造各种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