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遂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译文】

车便于行驶在平地上。古代的秦国、晋国、燕国、齐国等诸侯国之间交战都使用战车,因此“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是始于战国时期。秦末项羽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之后,战车的使用就逐渐少了。南方水战用的是船,陆战用的则是步兵和骑兵。向北进攻匈奴的军队,双方都使用骑兵,于是战车就没有用了。但是,当今人们驭马驾车来运载重物,现在的骡马车和过去的战车结构应该是差不多的。

【原文】

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欹卸也。

【译文】

骡马车有四个轮子的,也有两个轮子的。车上面的承载支架,都是从车轴上连接上去的。四轮的骡马车,前两轮和后两轮各有一根横轴,在轴上竖立的短柱上面架着纵梁,纵梁又承载着车厢。当车停住时,车厢平正,就像坐在房子里那样安稳。两轮的骡马车,行车时马在前头拉,车厢平正。车停止时,则有短木支撑在地面上,否则,车就会向前倾倒。

【原文】

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朱注,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车轮之中,内集辐,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辋际尽头,则曰轮辕也。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译文】

车轮叫“辕”(俗名叫做“车陀”)。大车中心装轴的圆木(俗名叫“车脑”)周长约一尺五寸(在《诗经·秦风·小戎》朱熹的注释也是这样说的),叫“毂”,这是中穿车轴外接辐条的部件。辐条共计三十片,内端连接“毂”,外端连接轮的内缘(辅)。内缘是圆形的,紧紧连接着轮圈(辋),叫做“辅”。辋(轮圈)外边就是整个车轮的最外周,所以叫做“轮辕”。大车收车时,把几个部件拆卸下来收藏。要用车时,先装两轴,然后依次装车架、车厢,轼、衡、轸、轭等部件都是承载在车轴上的。

【原文】

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执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处。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旁。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马行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凡车行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皆止。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所谓“胁驱”是也。

【译文】

四轮的大车,运载量可以达到五十石,骡马用得多时有十二匹或者十匹,少时也有八匹。掌鞭驾车的人,站在车厢中间的高处。车前拉车的马分为前后两排(战车以四匹马为一排,靠外的两匹叫“骖”,居中的两匹叫“服”)。用黄麻搓成的长绳,分别系住马脖子,收拢成两束,并穿过车前中部横木(衡)而进入厢内左右两边。驾车人手执的长鞭也是用麻绳做的,约七尺长,鞭竿也有七尺长。看到有不出力的骡马,就鞭打它。车厢内由两个识马性和会掌绳子的人负责踩绳。如果马跑得太快,就要立即踩住缰绳,否则可能会发生翻车事故。车在行进时,如果前面遇到行人应该停车避让,驾车人立即发出吆喝声,马就会停下来。马缰绳收拢成束并透过衡(前横木)入车厢,都用牛皮捆绑,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胁驱”。

【原文】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解索而野食之。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凡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

【译文】

大车在中途喂马时,不必将马牵入马厩里。车上备有柳条盘,解开绳索马就能够原地进食。乘车的人上下车都要用小梯子。凡是经过坡度比较大的桥梁时,就要在十匹马之中选出最强壮有力的一匹,系在车的后面。下坡时,前面九匹马缓慢地拉,后面的那一匹马拼命把车拖住,以减缓车速,否则就会出危险。大车行进之中,遇到河流、山岭和曲径小道都过不去。徐州、兖州和河南汴梁一带,方圆三百里之内,很少有河流和湖泊,正好用马车来弥补水运的不足。

【原文】

凡车质惟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上。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也。其余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此外,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

【译文】

造车的木料,先要选用长的做车轴,短的做毂(轴承),以槐木、枣木、檀木和榆木(用榔榆)为上等材料。但黄檀木摩擦久了会发热,有些谨慎的人,就选用两手才能合抱的枣木或者槐木来做,那是最好的。轸、衡、车厢及轭等部件,则是无论什么木料都可以用。此外,用牛车装载草料的,以山西为最多。到了路窄的地方,就在牛颈上系个大铃,名叫“报君知”,正如一般骡马车的牲口也都系上铃铛一样。

【原文】

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旁对坐,否则欹倒。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其余难以枚述。但生于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译文】

还有北方的独辕车,人在后面推,驴子在前面拉,不能久骑牲口的旅客常常寻租这种车来代步。车的座位上有拱形席顶,可以挡风和遮阳。旅客一定要两边对坐,不然车子就会倾倒。坐这种车子,可以北上到陕西西安和山东济宁,还可以直达北京。不载人时,装运货物最多四五石。还有一种用牛拉的轿车,河南省一带最多。两旁有双轮,中间穿过一条横轴,装得平正如水。再架起几根短横木,把轿安装在上面,人坐在轿中很平稳,牛车停下来也不会倾倒。至于南方的独轮推车,就只能靠一个人推。这种车可以载重两石,遇到坎坷不平的路就过不去,最远也只能走一百里。其余的各种车辆难以一一介绍。只是考虑到南方人没有见过大骡车,而北方人又没有见过大船只,因此在这里粗略记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