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原理·

·深化原理·

有两个原理,而且它们互不相容,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我认为,对此,我们不是要认定其中一个原理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强化,而是应该考虑对原理进行深化

举例来说,曾经有一所中学决定去东京进行修学旅行,结果有一个班级的学生突然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无法忍受自己的旅行却要听上面的指派、东京一点儿也不好玩、规定零用钱的上限真是岂有此理……诸如此类。

正如我们提到过的一样,日本的很多事情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母性原理来进行的。对此,年轻人感到强烈的反感,想要提出强有力的父性原理式的主张,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由于这是突发性的,不同于在父性原理的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个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上还不够完善,有点过火的性质。但班主任说,既然你们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了,不妨彻底思考一下,老师就在一旁听着。

因为是中学生的意见,有时难免失了分寸。但班主任还是默默地听着,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也许应该稍微多为整个学校考虑一下”的意见。其中甚至有人建议去跟校长直接谈判。详细的过程这里就略去不谈,总之,校长也愿意配合班主任的想法,答应在合适的时机与学生会面。

就这样,学生们认识到,要主张并贯彻父性原理,必须承担非常重大的责任。学校方面原本下意识地根据母性原理,觉得只要“大家都一致”就可以了,现在也对这种轻率的想法进行了反省。于是,新的修学旅行的计划经过一番迂回曲折终于出炉了。

所谓深化原理,就是承认与自己所主张的原理对立的原理也是有意义的,并置身于两者的矛盾之中,不断地左右摇摆,尽量让自己所主张的原理与其他东西产生关联,让看待事物的视角变得更丰富。说得更形象些,就是把两个原理当成梯子两侧的扶手,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在这样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当双脚着地,感到可以把这里当成根基的时候,这个人的个性就形成了。

经过班级里每个人反复的讨论和动摇而决定下来的旅行计划,从中应该可以发现班级的个性所在,而在班级的个性中,应该反映了班主任和每个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