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
如果说孩子是用比大人更为透彻的目光观察事物,那么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上教师又该怎么做呢?这样我们就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一下道德和伦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前面说过,道德教育课是教师从学生们身上学习的时间,这一点也许有人承认是片面的真理,但恐怕没有人全面赞成吧。教师也有必须教给学生的一面,这也是事实。关于这一点又该怎样思考呢?
所谓道德,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生存上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总体。因此,其中也有一些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而不同的。用极端的例子来说,当信号灯变成红灯时不可以乱穿马路,有的文化圈绝对需要知道这一点才行,也有的文化圈完全不必知道这一点也可以放心地度过一生。也许有人会说,举出这种琐碎的例子不合适,只要说上一句遵守交通道德很重要不就行了,但如果满足于这样的一般论,岂不是只要说上一句“道德很重要”就万事大吉了。
正因为道德与生存密切相关,它才会拥有两面性,一方面只有带有关乎极小细节的具体性才能理解,另一方面又极其抽象而一般性地被叙述。换句话说,在与外界的关系上,具体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怎么做,或应该遵从怎样的规则,这是接近习惯或法律的一面;此外还有另一面,是这件事在内心对于自己这一主体而言被怎样赋予价值和体系化,这是接近宗教的一面。而道德教育的难点正是在于,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被考虑在内。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方式,很早就知道“正义”和“勇气”之类是好的,但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它们,也不知道怎样可以把它们一般化。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当被教到“正义”、“勇气”非常重要时,只不过是赋予孩子早已具体知道的东西以明确的“名称”而已。这时,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赋予名称”这件事意义何在,又有什么样的意味。
所谓“赋予名称”,是人类把自己的“所知”运用在自己的东西上,这是极其重要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即使知道它们的特性和用途,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名称,还是非常不方便。在这一意义上,教给孩子“正义”这个名称以及做正义的事不仅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正义”这个名称,把存在于孩子们心中的各种以具体形式存在的体验总结在一起,并在自己的心中有了明确的位置。
不过,可以说任何事情都有消极的一面,赋予名称也有其负面因素,这一点教师也必须知道。这是因为,通过赋予名称,就会变得僵化,对以后拥有灵活的思考和态度带来妨碍。例如,我们通过战争中的体验就可以知道,由于“爱国心”等以僵化的形式被灌输进来,有多少日本人度过了不幸的人生。
虽说僵化的道德科目会带来很大危害,但如果完全放弃“赋予名称”这件事,人类的思考就无法前进。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记住诸如“铅笔”之类的名称是非常方便的,可以让事情进展更顺利,但教师必须清楚,这些名称和“勇气”等还是不一样的。
“勇气”这个词与“铅笔”截然不同,随着孩子们环境或年龄等的变化,其色彩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里使用了“色彩”的变化这种表达,而关于其“本质”是否发生变化这个由此产生的难以解答的问题,这里就不作探讨了。我更想强调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概念和名称的存在,往往蕴含着这种困难的、甚至教师自身也很难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