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阶段说的反省·

·对发展阶段说的反省·

如上所述,懂得孩子的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大人们还必须知道,这里有一个极其危险的陷阱。我们再来看一篇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诗。

如果我成为神

上野幸子

如果我能成为神

当有孩子受到欺负

我会帮助他

当有人身体残疾

我会治好他

当有人眼睛看不见

我会给他眼睛

当有人说不出话来

我会让他开口

当有人手足不能动

我会让它动起来

在这世界上

有很多弱小的人

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神

上野幸子一直观察着世上的情形,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了“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神”这一严厉的断定。在这种断定的背后,存在着上野的道德性判断。她认为“人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有真正的神,给人带来不平等岂不是很奇怪的”。这种判断,是皮亚杰和布尔等所说的“他律”阶段的女孩子所作出的,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要说这是因为她在道德上特别发达,答案也是不对的。从前面所举的诗中可以看出,在这些一年级学生的诗中,可以找到很多自律性的道德性。

这里我要谈论的并不是上野的判断究竟对不对,我想要指出的是,她以自己的力量作出了判断这样一个事实。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大约只是在模仿任课教师的话。对于这种想法,我不得不说,请从头到尾阅读一下这本诗集。读了就会发觉,其中也出现了对任课教师极其自由的意见和判断。也就是说,这本诗集告诉我们,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作出带有自律而公平的态度的道德判断。

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心理疗法的人,往往较多接触那些被称为“问题儿童”的孩子。这时,当我们敞开心扉靠近他们时,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对于其家长和教师作出了极其尖锐而准确的道德判断,并为之感到惊奇。当这样的孩子说“××老师嘴上说了很多,其实根本不是真心”的时候,可以认为他是在对这位教师作出道德评价,认为这位教师并没有采取自律性、主体性的负责行为。而这种判断往往是正确的。

田中先生也指出了发展阶段论的另一个陷阱,在皮亚杰的观点中,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的‘并行’”。为此,教师在知识发展上比学生处于优势地位,因而很容易就会产生自以为在道德性上也高于学生的想法。或者,有时会犯下把学习较落后的孩子轻率判断为道德性低下的孩子这样的错误。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甚至可以认为道德性与人的“发展”并没有关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道德性,甚至可能超过家长和教师。但另一方面,皮亚杰的学说并不是完全思辨性地进行的,而是基于调查和观察而创立的,因而也很难说皮亚杰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两难推理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这个概念。人的身体和知识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没有特别严重的事件是不会逆向发展的。但是,“道德性”这一关系到人的内心的东西,应该认为与它们的“发展”有着质的差异。首先,它是一种即使达到某种水准也很容易逆向发展的东西。所以达到了某种“阶段”,也并不值得欢呼雀跃。

其次必须注意的是,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是关于孩子的“道德判断”的,而不是道德性本身。而且,不能忘记的是,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大人设定的状况下,在用语言表明判断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例如,前面这首关于“神”的诗,如果是认为“神绝对存在”的大人,只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判断,就会得出上野的道德水准很低,或道德判断不正确的结论。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本身,引出了大人容易理解的“发展阶段”。只要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就必然会得出“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是并行的”这一结论。这里让人忧虑的是,大人所设定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的研究,很容易被偷换为道德性的发展的概念。如前所述,教师必须在皮亚杰所说的意义上,了解孩子的“道德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阶段性发展的。但是,如果一味依赖这种看法,就会丧失孩子“道德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