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的发展·
在把性当成心灵的问题看待时,从孩子到成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阶段性发展的。但是,教师和家长过于受到“大人身体上的性”的束缚,往往容易犯下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性问题的错误。因此,对性的看法就变得保守刻板,而对于不同年龄和个性的孩子而言,性是如何被体验的,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就很容易被忽视。
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赫尔特林[4]的儿童文学作品《本爱安娜》(Ben liebt Anna,上田真而子译,偕成社),很遗憾的是不能在此作太详细的介绍。这本书出色地描写了十岁的少男少女的性和爱。本和安娜最终也赤裸相拥在一起,但不必从“大人的视角”出发而为此惊奇或担心,他们是在以适合这个年龄的性的存在方式,意味深长地、不受伤害地体验着。也许,让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一起读这样的书并进行讨论是个不错的做法。
这本书中出现的西普曼(Seibmann)老师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师。他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观察着本和安娜。班上的同学觉察到了本和安娜的关系,开始起哄,最后有人在黑板上写下了“本爱安娜”的字样。学生们看到这些字,都在嘲笑着本,这时老师来了,他庇护着本,等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说,黑板上还缺了一行字,然后在大家迷惑的目光下,写下了“安娜爱本”,然后告诉大家:“爱是双方的事。”接下来他说:“请大家下课以后再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好了,我们开始上课了,今天的课是心算。”说完就开始上课。这里的步调实在是妙不可言。
本和安娜这么相爱,却因为安娜的转学而不得不分离。大人也许会觉得,这个教师似乎是在鼓动这种爱,但马上分离却又来临了,这样行吗?其实在自然肯定的时候,爱是以适合其年龄的形式被体验着的。
从发展阶段的观点来看,有些孩子有着出生后一年内的宝宝所体验的、与母亲(或母亲代理者)之间的一体感,并在母子一体的阶段有过受挫的经历,这样的孩子在迎来青年期时,就有较早拥有性经历的倾向,这一点教师应该了解。在心理上还在期待早期阶段的母子一体感,而在身体上却已经达到了成人的阶段,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变得仓促地寻求性关系。这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有,选择不特定的多数的对象,或与年长的异性同居等。
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把它作为“性”的问题来考虑,而应该从心理的层面,理解这些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认识到,由于性所蕴含的意义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等原因,性的教育最终是关系到人的教育和人的存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有必要扪心自问,对自己而言性究竟是什么,自己是怎么理解性的,必须就这些问题,努力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性关系到人存在的根本,要明确把握它是不可能的,但重要的是,至少教师自己要有不回避问题执著进行探索的姿态,对于教师的付出孩子们会作出正确的评价。现在,要提供一个任何人都通用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的根本姿态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与这种根本姿态相关的问题,“性”一直存在于孩子所提出的疑问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