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为谁而响·
关于体育我们略微探讨了一下它的本质,稍微兜了个圈子,接下来我们再次来思考一下哨子的问题。经常在体育课上使用哨子的老师,应该会把可以通过它控制学生的行动作为优点举出。在把“控制”、“秩序”等概念看作重要的目标时,如开头所述,“口哨”的确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是,这里的“控制”和“秩序”对谁而言有什么意义。教师想要通过口哨来“控制”学生,让学生有“秩序”地行动时,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也是“控制”和“秩序”吗?这一点必须探讨一下。
在尝到战败滋味之前的军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们被灌输着作为集体有秩序地行动的思想。但这一点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本质意义上的“秩序”和“控制”,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吗?日本军队的情形就不用提了。在某人的统率下有秩序地行动,和个人对自己进行控制之间,还是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这样来考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即使用哨子来上体育课,往往并不能构成对孩子的教育,很多情况下只是在做着对老师来说方便的事情而已。或者,我们应该知道,当出于管理目的的哨声从教师身上发出,往往只是吹哨子的教师自身在瞎起劲罢了。
反对管理教育的人,也会因此而讨厌哨子,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如前所述,人在“知道”的情况下,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在数学上,光是死记住公式,和能够理解公式,在理解的层次上有很大的不同。合作和对决也是一样,它们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据结合怎样不同的体验来理解的,其理解的程度和应用的可能性也会不一样。因为是通过身体知道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断定是“深”是“浅”,有效性是“高”是“低”,但是通过身体知道这件事本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此,由于哨音,身体在一瞬间紧张而动作停止,或和其他人一起作为集体进行统一行动,这种体验也是有意义的。有没有通过身体体验过这一点,甚至会影响到此人今后的人生观。我并不是在说这样的事绝对是好事,所以要好好练习,而是在强调体验的意义。
即使集体通过哨子采取了统一的行动,每个成员也并不一定因此而经历对自己而言的“控制”,这一点前面也已经指出。弄不好,也许只会成为教师的自我满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不能引起教师是“吹哨人”、学生是“听从者”的一分为二的状态。哨子对教师也同样鸣响,教师自己也应该经历哨声引起的瞬间紧张和“控制”的感觉。只有在教师这样的态度的支持下,学生们才不会成为被动性地听从“哨声”的人,而是让哨声的功能逐渐地内在化。
教师如果在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在体育课上使用哨子,就会产生教育性的意义。这样一来,就不会只把价值放在通过哨子让学生统一行动上。而且,那些重视体育中的“自由表现”的教师们,也就没有必要那么固执地在体育课上完全不使用哨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