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个性·
在这里展开“日本人论”,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一旦开始思考“个性”这个话题,无论如何也要对日本人的特性进行一番探讨。简而言之,欧美人在近代理性主义支撑下的自我确立,日本人至今还不能完全做到。
欧美的“个人主义”,在日本是不被接受的。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在日本特有的排名性的作用中,掺杂了欧美的关于能力差别的想法之后,不是变得承认了个人能力的多样性和个别性,而是给能力进行一元性的排名。
家长对待孩子也是一样,不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决定今后的出路,而是只关注所报考的学校存在于一元性排名中的哪个等级,希望孩子尽可能地进入排名较高的地方,因而升学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高中老师也拘囿于这种想法,在进行升学指导时,会说:“你这个成绩上教育系的话太可惜了,请改成医学系。”也就是说,根本无视本人的个性与希望,只想把学生送进排名尽可能高的地方——一般人这么认为的地方。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很多人只能选择走读范围内的大学,所以优秀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分散的,而现在这种倾向越来越弱化,整个日本的大学排名倾向越来越显著,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只要日本人的这种倾向不出现变化,想要通过制度的改革来缓和高考的升学竞争,是极其困难的。
如果要批判个人主义没有得到发展的日本教育现状,我们可以说出很多来。但是,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最近经济的发展而一味鼓吹本国一样,对于日本的教育,我们也不能一味批判。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现状,如同我们已经指出的一样,属于母性原理更占优势一些,所以相对于一个挺立的自我形成而言,往往更多地作为向他人开放的形式而形成的。这正是所谓的各有长短,不可简单地断定孰优孰劣。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刚刚举出的归国中学生的例子。这位中学生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引起了大家吃惊的反应。这意味着他树立了自己的形象,脱离了整体,这种情形被同班同学称为“离谱”,因此他的发言被阻止了。
这里,每个人首先都会想到的一点是,日本人的这种素质,会显著阻碍“个性”的发展。只有每个独立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个性才会得到发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意见”,只关注别人的事情,那么“个性”也就会消失了。
坚决主张这种观点的人,就会数落日本人个性软弱、创造性低。的确,这让我们联想到在发达国家中,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比较少,日本人的创造性之低经常被指出。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吗?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