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屏障的道德·
前面强调过,用自由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在发现孩子道德性上是最有用的。这种想法极其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同样也存在着认识上的陷阱。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果要“让孩子自由”,不仅“特别道德”课没有必要,甚至对孩子进行提醒和教导也是有害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某初中有一位男生要对教师使用暴力。这时,另外的教师从中拉开,阻止了他,后来,这位男生比较尊敬的教师一对一地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作出这种事。男生说,不管自己作出什么坏事,那位老师从来都不会责骂他。为此他感到不满,这种不满爆发出来,结果就成了这样。
这位男生是所谓的“臭名远扬”的学生,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差点受到他暴力袭击的这位老师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即使这位学生在他眼前做坏事,也视而不见。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态度,与前述的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或教师敞开心扉接触学生,是似是而非的。因为视而不见,是从与对方真正的关联中逃开。如果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教师必须尽全力与学生产生关联。只有拥有真切的关联并尊重对方的主体性,才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殴打老师的学生,就是因为教师不太和自己产生关联,于是哪怕诉诸暴力也要让老师转向自己的方向。
但是,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为采取了肯定暴力的态度。
我们首先来考虑一下青春期的心理状态。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孩子成长至今感到已经达成了一定的成熟度,这时又开始面临作为成人的“性”这个严重的课题,这是一种相当于强烈地壳变动的体验。这一时期的孩子们的主观体验,甚至可以说几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总之,他们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内部正在发生着不可言喻的变化,而迄今为止的生活基础正在逐渐崩溃,他们为此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这种时候,孩子就会突然想要去做一些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事,或者把原来所获得的东西加以破坏。当然,他们一方面知道不能做这样的事,一方面却又无法抑制内心涌现出来的冲动。在这种状态下,青春期的孩子就会作出一些蠢事来,事后想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而感到无比愕然。但是,这个时候,在原本形成的道德判断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平衡,所以他们可以不作出过于危险的事或过于严重的坏事而度过青春期。不过这个时期是相当微妙的,稍有不慎,甚至会发生夺去生命的残酷事件。
在青春期,对于内部产生的冲动,本人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直接接受它的话,破坏性实在是太强了。这时,道德就发挥出了防守屏障的作用。学生们明知不对,出于无可奈何的心情,还是想要进行某种坏事。这时,如果有人明确指出这是不对的,并制止这种行为,他们虽然会因为自己想做的事被阻止而流露出不满,但同时在心底里却是松了一口气的,甚至会感到欣喜。
或者,说得更为极端一点,甚至可以说,他们一边做着各种坏事,一边却在心里期待着有什么人来认真地阻止自己。这样来考虑的话,我们就能理解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为什么学生会为“做了坏事老师却不生气”表示不满了。不过,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差点受到暴力袭击的老师后来辗转听到这位学生的话,心想原来是这么回事,就在这个学生做坏事的时候责骂了他,结果被这个学生顶撞了,并真的挨了一顿揍。这个学生明明自己那么说,结果真的责骂他却又被顶撞,看来无可理喻,但其实学生所说的“想要老师责骂自己”的潜台词是,“希望老师与自己产生关联”,老师应该做的是对此作出理智的回应。既然想要责骂学生,那就狠狠责骂一顿好了,但以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面对,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