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态度·

·教师态度·

要懂得孩子的道德性,教师必须对接触孩子的方法进行反省。这里举一个实际发生过的例子。

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小学四年级学生B君,一大早就显得有些心神不定。任课老师提问,他也完全答不上来。总之,他漫不经心地听着老师的话。教师受不了了,就让他站到教室后面去。但B君恍恍惚惚的态度仍然没有好转。再次向他提问时,他还是一句也不回答。面对站在后面仍然对上课毫不热心的B君,教师气坏了,对他大吼大叫。

其实,B君在前一天夜里偶尔醒来,听到父母在吵架,甚至谈到了离婚,最后还互相把照顾B君的任务推给对方。这样的一天他当然会过得心不在焉心思恍惚。我觉得,老师的问题在于,在这种时候,当平时成绩比较好的B君不能集中精力上课,老师在作出“不好”的判断之前,应该抱着“怎么回事”的疑问,并能从容地问上一声“怎么了”。当然,对于教师的提问,B君也许并不会马上说出自己的秘密。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在听到父母离婚之后,又被老师判定为坏学生,以致心灵受到更深的伤害了。接下来,在很长的时间里,B君因为强烈的对人不信任感而苦恼不已,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不知道B君的这些情况——而这往往不为任何人所知——教师所采取的态度就没有任何值得责难之处。在课堂上态度不认真,为了提醒他注意而让其站到后面,却还是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把这样的学生评判为“不好的”,教师的这种道德判断似乎并没有错。

但问题的本质不是道德判断。道德性本身与怎样生活下去有很深的关系,而如何生活下去,必须以对“生活”的“敬畏”之情作为后盾。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在单纯地把这判定为“不好”之前,先要思考一下这种状态究竟意味着什么,体现的是什么,只有带着这种慎重的态度去接触孩子,才能接触到道德性的本质。而只有当教师采取这样的态度时,孩子的道德性才会体现出来。

前述这些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诗,都体现出了极高的道德性。其理由是,任课老师鹿岛和夫对待孩子的态度总是宽容开放的,一贯采取的是尊重孩子心灵自由的姿态。

在《致一年级一班的老师续编》中,鹿岛老师是怎样对待一年级孩子的,在“解说”中写得很清楚。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从中可以看出尊重孩子自由表达是他的一贯态度。其中记述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在班级里一言不发的孩子逐渐解开心结,用诗歌进行自我表达,终于说出话来。被称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孩子逐渐被同学接受,自己逐渐克服障碍的过程,也通过诗歌表现了出来。通过这些我们不由深深地感到,对于“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的‘并行’”这种观点,我们必须加以强烈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