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子的意义·
我通过录像观看了久违的小学体育课。在就此进行讨论时,非常不好意思的是,我并没有观看多少小学体育课,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仅凭一次的印象,就随口发表了一些看法。其中,我自以为是地提到,在现在的小学中很多老师在体育课上不吹哨子。结果有人指出并没有这回事,现状是吹哨子上课的情况要多得多,这倒令我吃了一惊。
后来我反省了一下,我虽然在大学任职,但自认为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老师们还是有些接触的。在我所接触的老师中,“不吹哨子”的类型占多数,所以我把它误解为现在的教育的倾向了。实际上这些老师却是少数派。这些老师都被认为是挑战现代教育状态的人,也许是在反潮流地尝试着“不吹哨子的教育”。
但是,无论什么事情——在教育上尤其如此——绝对的好事本来就非常罕见,往往都必须在某一点上重新思考一下。作为我,是想承认“不吹哨子的教育”的好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哨子的问题,结果却被告知,在一般的倾向中,还是“吹哨子的教育”比较多。
这样一来,不是以“不吹哨子”的教育为前提,而是有必要再次对体育课中的“吹哨子”这件事进行一下思考。体育课上的“哨子”,看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是通过哨子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管理教育”,还是对此进行挑战,通过不吹哨子来保障孩子自由的“自由主义教育”。
要考虑这个问题,看来首先必须要追本溯源地探讨体育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不能作出专业的回答,但如果通过局限于与“哨子”的关系的思考,能够对体育课提出某种启发,我就觉得非常荣幸了。说不定还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还望方家海涵。
首先我们来探讨哨子的问题。哨子是一种小笛,笛子首先可以是一种乐器,有着不可测的深度。关于它的神话和传说也很多。但是这里所探讨的并不是乐器,而是作为警笛的哨子,我们还是集中来讨论后者。
用于体育课的哨子,只会发出嘀嘀的声音,不会奏出旋律来。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突出表明时间推移中的一个点。这时,教师还可以发出“号令”,例如“集合”、“安静”或“解散”等,其意义甚至比语言更为明确。也有时光靠哨音还不能明白其意义所在。但是,有些人相比发出号令更喜欢吹哨子,还有些人即使发号令,在发出之前也会吹哨子。
哨子的好处是声音可以比人声更清楚。它比人声更为响亮,在相当嘈杂的环境下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体育运动的裁判就是用哨子。在橄榄球等比赛中,无论争抢多么激烈,哨音一响,比赛就会被中断,这是绝对性的。当然,接下来裁判必须马上指出中断比赛的理由。但是无论如何,哨音会打断比赛的流程。
哨音的高亢和尖锐,不仅让人“听到声音”,还有着作用于全身的效果。就像是一根线条划过身体一样。它让此前的行动中所体现的意志推移在一瞬间停止,等待吹哨子的人的指示。橄榄球等选手是不能对裁判提出抗议的,这就意味着裁判在行使着可以称为“绝对性”的“哨子的权力”。
在体育课上使用这样的“哨子”,又会怎样呢?要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与哨子的关系上稍微考虑一下,体育课中需要进行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又是什么被当作体育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