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所带来的·

·国际化所带来的·

前面已经说到,布尔批判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主张不应该把道德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内容同等看待,指出了“个人的自律良心”的重要性。个人在自律性地行动时,正如布尔所说,这就成了以超越社会为目标的挑战,不得不说这种理论是极具创造性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在现代,国际交流的机会急剧增多,与不同道德观的国家的接触也增加了。当我们遇到与自己觉得不言自明的道德观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时,把它判定为不正确的或奇怪的,当然是最轻松不过了,但如果也要尊重其他的观点,就会出现难堪甚至痛苦的状况。可是,只有忍受这种状况,进行彻底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新的道德观。与不同的道德观接触会带来什么,作为其例子,我想要再次回顾一下我们多次谈到的归国子女的案例。

接触这些案例,我感到遗憾的是,教师总是过于轻易地把所有的学生同化于一同化,把归国子女当成坏人或麻烦。我并没有主张归国子女的道德观是正确的,而日本的是错误的意思。不过对于教师,我期望的是,应该认识到在地球上存在着与自己完全不同的道德观,不能简单地断定谁对谁错,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西化,但我们和自己所认为的西方,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彼此生活在不同的道德观之下。明确了这些,如果能在班上积极讨论究竟要怎样才能让归国子女与本国孩子真正建立良好关系,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甚至可以由此进行创造性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的道德科目中有一条是“不屈不挠”。不轻言放弃地努力无疑是重要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不赞成。但是,在归国子女(大泽周子)谈自己体验的作文中却有这样一段话:“在海外的七年间,我总是对自己说,不放弃是很重要的,并一直为此努力。如果我放弃了,如果我半途而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但在日本,也许我必须学会的是,放弃也是很重要的。”

看到这里,我不由觉得,我们日本人实际上比西方人给了“放弃”以高得多的价值。关于这一点,在道德教育课上,教师应该怎样教导呢?只是单纯地说上一句“不屈不挠”很重要就可以了吗?还是应该更为积极地(?)不把“不屈不挠”作为一种道德科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