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

·作为教师·

前面主要从与父母的关系来探讨了不上学的孩子的心理,当然,教师对这样的孩子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把孩子的状况当作偷懒或“古怪”,而是认为总有一天会从“蛹”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当孩子知道这一点,就会觉得心里很有底气。有时,孩子好不容易脱离“蛹”的状态,想要去上学了,但由于教师的态度太冷淡,或被班级里的同伴看作“古怪”的家伙——这种情况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改变——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为了避免由于这样的原因而使孩子的人生道路扭曲,教师必须多多留意。

不过,把“最好不要给孩子刺激”当成绝对正确的,结果什么也没有做,这也是不好的。当上学的刺激是强制性的,往往会产生负面结果,但如果作为“期待”的表明而进行,则往往带有正面意义。症状较轻的时候,有时老师只要“等待”孩子就会去上学。困难的时候,一点点刺激孩子是不为所动的。即使在这种时候,也不要完全放弃,还是要对孩子说些什么,哪怕一个月只有一次。

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找我们这样的专业临床心理师来咨询。这时,家长和孩子本人应该理解,并不是因为孩子“异常”而请“心理学家”就诊,而是专家可以成为孩子很好的理解者和交谈者,必要时还要告诉孩子“老师也陪你一起去”,或“去专家那里试试看,如果不喜欢的话不去也行”,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这样很多孩子就会愿意去咨询。

在以我为主的京都大学心理教育咨询室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家长、孩子和任课教师一起以这种形式来咨询,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成功地促进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了这种协作关系,作为教师也能非常具体地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

敞开心扉去接触不上学的孩子,我们有时会感到,从在班级受欺负的问题到学校内的所有问题都压在了孩子的肩膀上。这时,必须以此为引导(并不是说放任它是正确的),不慌不忙地处理班级和学校内的问题是必要的。由此,我们不仅能超越一个孩子变得来上学了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完成了一件在教育上极有意义的工作。我曾经表示过不上学是文化的疾病、社会的疾病,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它有时也是班级的疾病、学校的疾病。